小麥赤霉病是世界性病害,不僅造成嚴重減產,產生的毒素還會危害人類生命健康。5月23日,由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小麥研究室主任高德榮科研團隊選育出的高抗赤霉病、抗白粉病的“雙抗”高產新品種——揚麥33,通過了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組織的專家組評鑒,有望成為我國新一代主導品種,破解世界性難題。
國家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組組長郭文善教授介紹,小麥赤霉病多年來在長江中下游和黃淮小麥產區高發,年發病面積超過1億畝,占全國小麥種植面積的四分之一。目前,全球抗赤霉病遺傳資源匱乏,更是缺乏對赤霉菌免疫的種質,已克隆的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FHb7,只能有限提升抗性,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我國小麥種植區普遍采用化學方法,抑制赤霉病的重發。有的地方要施用三到四次化學藥品,但仍然達不到預期效果。大量化學藥品的使用和殘留,既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更給食品安全帶來潛在威脅。只有突破關鍵技術,選育出小麥高抗新種,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洪程說。
高德榮告訴記者,揚麥33的育成,應用的是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因為已知的很多抗赤霉病的材料,雖然赤霉病抗性能達到“抗”,但是農藝性狀不理想,不利于育種利用,更無法在生產上推廣。要想育成可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品種,就要將抗赤霉病與高產相結合。
專家組一致認為,揚麥33赤霉病抗性突出,同時兼抗白粉病等,綜合性狀優良,實現了抗赤霉病與高產協同遺傳改良的重大突破,對于解決我國小麥嚴重病害問題意義重大,對于促進我國小麥綠色高質量發展,保障我國種業安全和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過國忠
國家農業農村部小麥專家組組長郭文善教授介紹,小麥赤霉病多年來在長江中下游和黃淮小麥產區高發,年發病面積超過1億畝,占全國小麥種植面積的四分之一。目前,全球抗赤霉病遺傳資源匱乏,更是缺乏對赤霉菌免疫的種質,已克隆的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FHb7,只能有限提升抗性,不能根本解決問題。
“我國小麥種植區普遍采用化學方法,抑制赤霉病的重發。有的地方要施用三到四次化學藥品,但仍然達不到預期效果。大量化學藥品的使用和殘留,既造成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更給食品安全帶來潛在威脅。只有突破關鍵技術,選育出小麥高抗新種,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辦法。”中國工程院院士張洪程說。
高德榮告訴記者,揚麥33的育成,應用的是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因為已知的很多抗赤霉病的材料,雖然赤霉病抗性能達到“抗”,但是農藝性狀不理想,不利于育種利用,更無法在生產上推廣。要想育成可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的品種,就要將抗赤霉病與高產相結合。
專家組一致認為,揚麥33赤霉病抗性突出,同時兼抗白粉病等,綜合性狀優良,實現了抗赤霉病與高產協同遺傳改良的重大突破,對于解決我國小麥嚴重病害問題意義重大,對于促進我國小麥綠色高質量發展,保障我國種業安全和糧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作者:過國忠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xiaofangjjdc.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