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秋冬種基本結束,實現應播盡播、一播全苗。種植業結構持續優化,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明顯增加。
農業農村部門實施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各地探索出了多樣化的新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讓農民獲得了更多財產性收入。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圓滿收官,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步伐也在加快。
隆冬時節,寒意漸濃,廣袤鄉村仍舊生機勃勃。黃淮海的冬小麥正分蘗生長,西南地區的油菜已現蕾抽薹,東北黑土地正在越冬,各地大棚里的瓜菜一片綠意。經歷疫情汛情蟲情多重考驗,2020年,農業農村經濟的“四季歌”再奏新曲。
新希望播種在沃野,新動能孕育在田間。2020年,農業農村經濟穩中向好。糧食生產再創新高,農業結構調優調新。一度跌入低谷的生豬產能恢復至常年的九成。農民收入保持增長勢頭,增速持續跑贏城鎮居民。鞏固農業、穩住農村,就做活了經濟社會發展大棋局的“眼”。
糧食生產再獲豐收
鄉村產業不斷優化
“我們引進推廣優質稻品種——野香優莉絲,畝產比其他優質稻品種高出100斤至200斤,產量穩、米質好且價格高。”盤點一年的收成,江西省新余市雪平種養農民合作社理事長黃雪平說,2020年合作社種植野香優莉絲3000余畝,并與所在的渝水區種糧大戶們簽訂了2.6萬余畝該品種的專屬訂單合同。
糧食生產再獲豐收,秋冬種作物長勢較好。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司長潘文博表示,2020年全國糧食增產113億斤,總產創歷史新高。當前,秋冬種基本結束,實現應播盡播、一播全苗。據農業農村部遙感應用中心監測,全國冬小麥主產區耕地土壤墑情良好,冬小麥長勢較好,苗情好于2019年或與2019年持平的比例達到88.6%。
“目前,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60%,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達71%。”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劉煥鑫說,種植業結構持續優化,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明顯增加。過去的小麥主要適合做饅頭和面條,現在適合做面包、糕點的強筋、弱筋專用小麥占比有了較大幅度提高,達到35.8%。優質稻谷面積進一步擴大,大豆面積連續5年增加,糧改飼面積超過1500萬畝,糧經飼三元結構初步構建。
縱向延伸,橫向嫁接,鄉村產業接二連三。廣西田東縣大力發展“旅游+現代農業”模式,推出生態觀光游、民宿體驗游、水果采摘游等,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助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目前,全縣建成農旅融合項目53個,形成了芒果產業觀光休閑、十里蓮塘垂釣基地等帶動力強的品牌項目。47個貧困村依托項目發展鄉村游、農家樂等,年安排貧困人口直接就業1200人,人均增收1500元。
當農業與加工、文旅、電商、康養等產業相遇,就形成了“農業+”態勢,由此催生體驗農業、智慧農業等新業態,顯示出產業的魅力。據農業農村部數據,農產品加工業經營狀況明顯改善,預計2020年農產品加工業營業收入超過23.5萬億元,比2019年增加1.5萬億元。同時,鄉村休閑旅游業持續回暖,直接帶動吸納就業人數1200萬,帶動受益農戶800多萬戶。
農村改革蹄疾步穩
經營體系鞏固完善
小生產走向大合作。農業農村部門實施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截至2020年11月,全國農民合作社達到224.1萬家,輻射帶動近一半的農戶。數量增加的同時,業務范圍拓寬,覆蓋農林牧漁各業,1.3萬家進軍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2000多家從事鄉土特色產業;產業鏈條延伸,從種養業向產前和產后各環節拓展,超半數的農民合作社提供產加銷一體化服務,26.8萬家創辦加工、流通和銷售實體,4萬家發展起農村電子商務。
小農戶走向大農業。2020年中央財政農業生產托管專項資金達45億元,全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超90萬個,托管服務面積超16億畝次,帶動小農戶進入現代農業軌道。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張紅宇說,生產托管效益明顯。有力促進農業節本增效。試點地區糧食全程托管畝均增產10%至20%,農戶畝均節本增收150元至300元。同時,推動農業綠色發展。服務組織普遍采用深耕深松、施用有機肥、秸稈還田等綠色技術,實現了減肥減藥10%至25%。
經營主體在變,經營制度也在變。承包地確權頒證全面完成,2億多農戶領到土地承包經營權證。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政策出臺,新一輪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啟動實施。農業支持保護制度逐步健全,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補貼制度初步建立。不久前,調整完善土地出讓收入使用范圍優先支持鄉村振興政策出臺,土地收益取之于農也將用之于農。可以說,農村改革的“四梁八柱”基本構建。
土地能生金,資產更如此。截至目前,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基本完成,6億多人集體成員身份得到確認。多數地方結合當地實際,將資產折股量化到集體成員。農民們反映,過去的“一鍋粥”變成了現在的一本賬,“終于知道村里有多少錢、多少地、多少房子了”。目前,全國共有43.8萬個村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中組部、財政部、農業農村部計劃到2022年在全國扶持10萬個左右的村發展壯大集體經濟試點。各地探索出了多樣化的新型集體經濟發展模式,讓農民群眾獲得了更多財產性收入。
鄉村振興開局良好
農村面貌明顯改善
從東北的雪路柴扉到江南的小橋流水,從川滇的竹樓木屋到陜北的窯洞暖炕,無不凝結著人們對鄉村的美好記憶。鄉村是農民的立足之基、生活之本。保護綠水青山,留住美麗鄉愁,建設美麗家園,才能讓農民有獲得感、幸福感。隨著城鎮化的推進,我國農村發生了歷史性變化,但相當一部分地區也出現了“空心化”現象。鄉村振興戰略正是解決問題的一把鑰匙。
2020年年底,鄉村振興戰略第一仗——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圓滿收官,全國95%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眾多農村扭轉了長期存在的臟亂差局面,基本實現干凈整潔。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65%,近三年來累計新改造農村戶廁超過3500萬戶,農村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已覆蓋全國90%以上的行政村,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有新的提高,村容村貌明顯改善。
活躍鄉村文化,傳承農耕文明。全國新認定27項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進一步擴大了農耕文化保護傳承的覆蓋面。以“耕讀傳家興文化,脫貧攻堅小康年”為主題的“新時代鄉村閱讀季”活動持續升溫,帶動190多萬農民群眾參與數字化閱讀,約1.6億人次參與線上閱讀推廣活動,引領了鄉村閱讀新風尚。2.8萬多幅農民攝影作品記錄了小康路上農業農村的時代新貌,受到社會關注。
農村基礎設施補短板步伐也在加快。有關部門支持超9000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在農產品產區新建改建1.4萬個倉儲保鮮冷鏈物流設施,規模超過600萬噸,農產品產區貯藏保鮮和產后處理能力明顯提高,擇期錯季銷售能力增強。隨著村莊道路、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發力,農產品出村進城“最初一公里”問題正得到解決,使得數字鄉村時代加快到來。“手機成為新農具,直播成為新農活”,借助移動互聯網,農民的煩心事加速解決,農村正成為農民安居樂業的家園。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xiaofangjjdc.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