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安全,不只與廣袤田野上的勞作和豐收有關,還與節糧減損這塊“無形良田”密不可分。
在吉林,農戶玉米立體儲糧率達90%以上,“地趴糧”減少近1300萬噸;在江蘇,218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實現產糧大縣全覆蓋;在山東,一粒小麥能“變身”約600種產品,一顆大豆能生產出100多種產品……記者從日前在山東濱州召開的全國糧食產后節約減損工作現場推進會上了解到,通過指導農戶科學儲糧、優化糧食產后服務、提升倉儲管理水平、促進糧食副產物綜合利用等,各地努力耕好節糧減損這塊“無形良田”,牢牢端穩“中國飯碗”,促進糧食產后節約減損取得明顯成效。
01 農戶儲糧損失率降至3%左右
一棒棒金黃的玉米不再“趴”在地上,而是碼成垛,成為一座座立體糧倉。冬日里,在陽光的照射下,這些閃著金光的“玉米倉”成為吉林省鎮賚縣東屏鎮村落的一道風景。
“以前,大伙兒習慣把收獲的玉米鋪在自家庭院里晾曬,俗稱‘地趴糧’。一旦遭遇雨雪異常天氣,‘地趴糧’很容易發霉,影響糧食安全和農民增收。”東屏鎮東升村黨支部書記王杰向記者介紹,村里購買了圍網發給儲糧戶,立體儲糧讓“地趴糧”“站”起來,平均每公頃能減少三五百斤的損耗。
經過“地趴糧”整治,農戶儲糧減損取得顯著成效。記者了解到,吉林省14個重點縣市支持新建儲糧裝具368.9萬套,目前吉林農戶玉米立體儲糧率達90%以上,“地趴糧”減少近1300萬噸,降幅達83%,農戶儲糧損失率降至1.6%。
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局長劉煥鑫表示,近年來,各地加強農戶科學儲糧指導,累計為全國農戶配置1000萬套科學儲糧裝具,強化農戶科學儲糧技術指導和培訓服務,助農減損增收。最新調查顯示,我國農戶儲糧損失率由十年前的8%降至3%左右。
與此同時,各地深入推進優質糧食工程,建成5500多家糧食產后服務中心,實現產糧大縣糧食產后服務全覆蓋,為農民提供清理、干燥、收儲、加工等服務。“據調查,2022年,全國糧食產后服務中心服務農戶1700多萬戶,清理糧食1.6億噸,烘干糧食4500多萬噸,幫助農民減少糧食損失1200多萬噸,在助農減損增收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安全倉儲與科技司司長周冠華說。
02 糧庫儲糧損失基本消除
走進濱州糧食和物資儲備集團有限公司庫區,單倉倉容3600噸的高大平房倉映入眼簾,左手邊依次可見的軌道式自動扦樣機、一站式服務大廳、智能出入庫一卡通系統,讓農戶售糧更舒心。
57號倉里,“鋪”滿了飽滿的小麥。“這糧倉是不是看起來平平無奇?其實處處都是智慧設計。”濱糧集團57號倉保管員呂志剛向記者介紹,糧堆下分布著傳感器矩陣,其中,光是溫度傳感器就有240個,按5排、12列、4層分布。這些傳感器就像一個個哨兵,與其他傳感器一起,24小時全天候監測并自動分析糧情數據,預警預報異常糧情,降低人工巡檢強度,減少壞糧風險,保證糧食品質。
說話間,一個身呈黃色、帶有履帶的小物件引起記者的注意。“這是熏蒸機器人。”呂志剛說,“糧食熏蒸是安全儲糧的必要手段,但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為此,我們設計了熏蒸機器人。它能精準計算施藥量、施藥時間和藥盤分布,確保施藥均勻,實現無人熏蒸,使熏蒸效果達到最佳的同時,也降低了人員的工作強度。”
科技支撐,讓糧倉越來越“智慧”。據了解,通過實施“危倉老庫”維修改造、“糧安工程”、糧庫智能化升級、糧食調控和應急保障設施專項等,我國糧食倉儲條件得到大幅提升。截至2022年底,全國標準倉房完好倉容近7億噸,低溫準低溫儲糧倉容達1.8億噸,氣調儲糧倉容達4600萬噸。糧情測控、機械通風、環流熏蒸、谷物冷卻“四合一”儲糧技術在國有糧庫普及應用,我國儲糧技術水平總體居世界前列。
當前,我國糧食倉儲管理規范化、精細化、綠色化、智能化水平穩步提升。“去年進行的一次調查顯示,在糧庫儲存過程中,因保管不善、自然災害、責任事故等導致蟲蝕、霉爛、污染等帶來的糧食損失基本消除,國有糧庫儲糧周期內綜合損耗率控制在1%以內。”劉煥鑫說。
03 最大限度減少糧食損失
一粒小麥,從地頭到餐桌,能實現哪些奇妙的“變身”?
在濱州中裕糧食現代產業園的黃河三角洲小麥產業館,面包用粉、蛋糕用粉、水餃用粉等專用面粉,谷朊粉、小麥膳食纖維飲料和餅干、糖醇等深加工產品,烘烤面包、生日蛋糕、速凍饅頭等產品讓記者看花了眼。這些琳瑯滿目的產品,正是小麥“變身”的生動寫照。
“在我們科研團隊的加持下,像小麥麩皮,也就是小麥外面的一層殼,變成了小麥膳食纖維粉,價格大概從原來的2000元每噸增長到2萬元每噸。”中裕糧食現代產業園循環農業項目帶頭人劉通通告訴記者,“我們不斷延伸小麥深加工,小麥利用率做到了100%,年可節約糧食50萬噸,獲得增值20.5億元。”
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部分消費者過度追求“精米白面”的消費誤區隨之而來。糧食過度加工、出品率降低不僅會造成數量損失,而且營養流失較大。周冠華介紹,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發布了小麥粉、菜籽油等糧油產品的節糧減損相關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引導糧食適度加工、促進糧食資源綜合利用。
在推進會觀摩現場,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副主任、研究員劉明告訴記者,他們的全谷物分層剝皮適度加工與麩糠精準利用集成技術,可以把糙米的外層剝下14層。“每層米糠中的淀粉、蛋白質、脂肪、膳食纖維等營養素含量都不同。我們在不同碾皮程度的糙米中找到營養和口感的平衡點,同時把米糠進一步加工后應用在饅頭、面條、面包等主食、方便食品和烘焙食品中。”劉明說。
劉煥鑫指出,要促進糧食加工挖潛降損,支持企業研發創新,研究應用糧油營養保全、適度加工技術裝備,提高糧油加工轉化率。要大力發展全谷物產業,實施“國家全谷物行動計劃”,深入研究米糠、麥麩、豆粕、豆皮等高值化利用技術,力爭做到“吃干榨盡”,最大限度減少糧食損失。
來源:光明日報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