Δ山西壽陽旱地玉米超深松蓄水節水增糧技術示范。劉玉柱 攝
水是生產之要。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水情。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節水是關鍵。旱耕地、水澆地和水稻田是我國耕地的三大類型,不管是哪種耕地,都需要有效節水、高效用水,多打糧、打好糧。對于旱區,缺水比缺地嚴峻,產量低而不穩,如果解決好干旱缺水問題,旱區增糧大有可為。對于灌區,近年來由于氣候的異常變化,南旱北澇現象時有發生,灌區也要“磨刀在平時”,做好“節水”文章。當前,全國秋糧收獲進入掃尾階段,各地節水增糧工作做了哪些積極探索,成效如何?記者帶您一探究竟。
旱作覆膜破解
水稻田干旱缺水新難題
近年來,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立足旱耕地、水澆地和水稻田“三塊地”資源條件,提出節水增糧工作思路和技術路徑,強化節水增糧技術集成創新和示范推廣。自今年起,在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支持下,突出黃河流域和干旱缺水地區,整建制開展節水增糧推進縣建設。
水稻田干旱缺水是近幾年出現的新難題。我國60%以上的人口以大米為主食,水稻種植主要集中于長江中下游和華南、西南、東北地區。然而,作為水稻主產區的南方,近年來高溫干旱等天氣越發頻繁,影響水稻正常生長。同時,占水稻產量近20%的東北四省,地下水超采問題日益嚴重,威脅水稻產業可持續發展。根據專家測算,東北井灌稻、南方望天田、長江流域易旱稻田面臨嚴峻水資源短缺難題。
“我們堅持適水種植,圍繞水稻缺水難題,大力推廣‘降解膜+旱播旱管+長效肥’‘降解膜+水稻移栽+節水灌溉’等水稻旱作半旱作種植模式,推進水稻抗旱減損增產、激活丘陵山地產能。”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節水處處長吳勇表示。
內蒙古自治區扎賚特旗緊鄰黑龍江、吉林,處于水稻的黃金種植帶,扎賚特旗聚焦井灌稻地下水超采突出問題和產業發展重大技術需要,以生物降解膜替代傳統地膜、膜下滴灌替代大水淹灌、水溶肥液體肥替代普通復合肥,集成以“水稻旱直播+全生物降解地膜+膜下滴灌水肥一體化”為核心的水稻旱作覆膜節水增效技術模式。
“以前種水稻大水大肥,旱作覆膜技術打破了傳統大水漫灌模式。”扎賚特旗農牧業科技局推廣研究員劉復偉說:“水稻常規栽培用水量為每畝800立方米至1000立方米,旱作用水量只需200立方米至300立方米,節水約70%。同時,傳統水稻種植技術需要育秧、泡田等多道工序,生產成本高,旱作水稻省去扣棚、催芽、育秧、泡田、耙地、插秧等環節,全程機械化,降低各種投入。”通過專家測產,今秋扎賚特旗好力保鎮五道河子村水稻旱作示范田在節水70%、減藥50%的基礎上,畝產達到533公斤,較常規水稻旱種模式增產18.2%。
安徽省池州市常年種植水稻面積約133萬畝,但生產中普遍存在水資源利用不足、肥料利用率低、雜草危害重等不利因素,極大阻礙了水稻單產能力提升。“今年,我們在池州市開展了再生稻、單季稻機械覆蓋降解膜栽插技術示范,該技術可一次性完成稻田機械覆膜、水稻栽插等工作,還可減少灌溉次數、提升地溫、抑制雜草。”池州市農科院胡潤介紹說。
安徽省農業技術推廣總站專家劉利平表示:“規范化應用水稻降解膜栽插一體化節水增糧技術,可以穩定南方雙季稻生產,提高再生稻生產潛力,極具研發推廣價值。”目前,池州市水稻已完全收獲,貴池區河口村再生稻頭季畝產747.9公斤,增產14.4%,牛頭山村單季稻畝產639.5公斤,增產7.4%。
浙江省建德市推廣“山改田”節水抗旱稻種植模式。建德市楊家水庫家庭農場的60畝“山改田”需從山腳水庫抽水灌溉,但由于保水保肥性相對較差,頭兩年常規種植水稻產量極低,畝產僅200多公斤。自2021年引進應用生物降解地膜和一體化旱直播機械以來,負責人許潮林很欣慰:“水稻平均畝產逐年提高,從2021年的486.8公斤/畝,分別提升到2022年532.1公斤/畝和2023年的581.3公斤/畝。”
實踐證明,水稻旱作覆膜節水增效技術,為我國宜旱稻田可持續發展探索出了一條節水增產的新路子。
蓄好用好天然水
旱地實現“噸糧田”
山西省壽陽縣是典型的旱作農業區。過去,這里的土壤有犁底層,一般離地表12到18厘米,最厚可達20厘米,作物根系難以下扎,不抗旱、不抗倒,作物產量難以提高。如今,這里應用旱地玉米超深松蓄水節水增糧技術模式,打破土壤犁底層,改善土壤結構,提高種植密度和抗旱性,大幅度提高作物產量。今秋測產,壽陽縣嘉禾有機循環農業示范園區春玉米畝產量達1100公斤,較周邊同等地力常規種植方式畝增產216公斤,同比增產24.4%。
受干旱少雨影響,我國旱地玉米平均畝產僅300多公斤,旱情嚴重時往往大幅減產、甚至顆粒無收。差距就是潛力,就是增產空間。圍繞旱地作物單產提升,全國農技中心指導各地重點強化天然降水有效蓄積和高效利用,發展推廣新型軟體集雨補灌、土壤深松、保水劑拌肥等技術措施,有效解決苗期“卡脖旱”、中后期“夏伏旱”和養分供應不足后期脫肥等難題,實現旱地“噸糧田”。
甘肅省慶陽市集成“適水增密、生物降解膜覆蓋、一噴多促和超深松分層施肥”等措施,實現1毫米降水種植10株玉米、生產2公斤糧食、畝產1000公斤。
陜西省自2020年起以深松施肥苗帶旋耕精量播種機械為載體,形成玉米“5335”增產增效技術模式。陜西省農業技術推廣站站長趙建興介紹,所謂“5335”,即每畝播種5000株以上玉米,土壤深松30厘米,3層施肥,深松、施肥、播種、覆土和鎮壓5項作業一體化。今秋測產,示范田玉米畝產902公斤/畝,比周邊常規種植畝增產150公斤,增產近20%。渭南市澄城縣農技中心主任楊海濤算了一筆細賬:“在播種環節,傳統玉米每畝作業費120元,應用該技術成本為60元/畝,并且每畝至少可增產100公斤。”
據統計,我國旱地9.65億畝,占全國耕地面積的50.33%。旱地充分利用好天然降水,可實現畝增150公斤效果,不少區域具有“倍增”的可能。旱地增產潛力巨大,是我國玉米提單產、增總產的主攻方向。
水肥一體化
促灌溉作物單產提升
灌區也要節水。吳勇認為,節水農業不僅是為了節約水資源,更重要的是實現水分和養分的協調、精準和一體化供應,滿足作物生長需求。今年農業農村部聯合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了《玉米單產提升工程實施方案》,將高效節水灌溉和水肥一體化作為提單產的主要技術措施,達到單產提升目的。
新材料、新技術、新機具的應用,是實現精準灌溉的重要抓手。今年,內蒙古自治區烏拉特前旗大佘太鎮苗二壕村節水增糧萬畝示范片,全部將傳統的迷宮式滴灌帶更換為新型內鑲貼片式滴灌帶,出水更均勻,出水量為每小時2升,出水利用率可達98%,較傳統滴灌節水10%-20%。同時集成應用北斗導航精準播種、選種耐密抗倒品種、干播濕出滴水齊苗、科學化控、新型水溶肥料等技術,支撐種植密度提高2000株以上。今年10月測產,萬畝示范片畝均產量1298.8公斤,較當地常規滴灌田增產143.4公斤/畝,增長率為12.4%。菅海明看到測產結果高興地說:“按照每公斤收購價2.7元計算,我這一萬畝就可以增收387萬!”
在山東德州高標準農田片區馬家廟村,村民魏延榮正在地里忙著澆水,機井一個多月前剛修好,屬于高標準農田配套建設的一部分。魏延榮家里共有28畝地。他說:“以前澆地全靠人工,不僅人不好找,而且一個人一天也就澆兩畝來地,新機井的使用徹底告別了大水漫灌式的澆地,原來一畝地用水60多立方米,如今每畝用水40多立方米,節水了1/3。”
德州市樂陵市農業農村局推廣研究員梁軍說:“水肥一體化滴灌技術讓小麥、玉米少食多餐,配套增施有機肥、藻類生物肥、科學增密、適時化控等措施,不僅節肥節水,還能補充足夠的營養,今年‘噸半糧’核心區小麥平均畝產648.6公斤,玉米平均畝產856.5公斤,有力支撐了德州市糧食生產從噸糧到噸半糧的跨越。”
今年10月,遼寧省建平縣青松嶺鄉安鑫種植家庭農場里,三臺玉米收割機正緊鑼密鼓地工作著,農場主安翠英邊指揮著裝車、運輸、堆放,邊擦拭額頭上的汗水說:“今年雖然伏季偏旱,但對我來說卻是個豐收年!在縣農業部門指導下,1400畝地采用滴灌節水技術配合增施有機肥,平均畝產900公斤以上,肥力好的地塊能實現‘噸糧田’,這在以前我都不敢想!”
據專家測算,全國6.5億畝玉米種植面積中,約有1億畝已具備推廣應用水肥一體化條件,實施后可實現畝平均增產400斤以上,新增玉米年生產能力400億斤。如果高標準農田項目中加大高效節水灌溉建設力度,水肥一體化推廣應用的潛力更大。
來源:農民日報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