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網 記者 杜濤 2023年上半年,多家農機上市公司出現虧損或者利潤大幅下行,甚至有業內人士判斷未來農機市場低速發展將成為常態。
10月18日,經濟觀察報就當前2023年國內農機市場情況以及未來的發展變化等相關問題專訪了凱斯紐荷蘭中國與蒙古國商務總經理李康。凱斯紐荷蘭工業集團是當今世界最大的農業機械制造公司之一,目前在中國推廣的農業機械品牌為凱斯(CASE IH)和紐荷蘭(NEW HOLLAND)。
李康告訴記者,經過前幾年的增長,2023年農機市場進入調整期。預判今年高端拖拉機市場可能會有20%左右的下降,收獲類機械會基本持平。
“去年年底由國三到國四標準的升級,引發了農機行業的產業調整。從全球農機產業變革及我國農機轉型升級的歷史經驗看,每一次農機產業重大技術變革都會伴隨一定時期的階段性調整,給市場、制造商、用戶帶來短期的陣痛。”李康說。
李康認為,越是在農機產業轉型調整的關鍵期,越需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同時加強市場監管,確保購機農民的利益。
經濟觀察網:據你的觀察,今年農機市場情況如何?與去年同期相比有哪些變化?你認為這些變化是偏積極的還是消極的?
李康:今年農機市場進入調整期,拖拉機和收獲機械目前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主要原因是2022年國三設備去庫存,提前透支了需求。升級到國四標準使得終端價格上升、用戶購買力下降,使用成本上升。
從2017到2022年,整個農機行業的市場總值從將近4000多億元增長到近5300億元,增長幅度較大,但是增長的質量跟其他的機械行業相比未必是最好的。這中間有幾個問題:首先,中國的農機大而不強。中國雖然有很多農業機械的生產廠家,能叫上名字的大概有150家,但銷售超過百億元的頭部農機企業,國內不超過3家到4家。
其次,整個行業有大量產量不多,產品類別也比較偏的小型企業。
隨著行業進一步的發展,我們相信在未來幾年,整個農機行業會有進一步的變化:第一,行業必然會更加集中。很多小廠家可能會消失,或者變得更加專業。農業的生產環節比較復雜,各種各樣的環節幾乎都可以用機械來替代。現在國內很多的廠家有趨同的傾向,什么掙錢做什么,但今后的發展其實應該會更加專業化。
第二,大型設備生產會趨向于頭部集中,這也是行業未來發展的方向。
比如,像拖拉機這類獨立的動力設備,從整個市場上來講,有些國內廠商的生存并不是太樂觀。凱斯紐荷蘭的產品主要針對高端市場,相對而言比較穩定。
經濟觀察網:離全年結束還有不到一個季度,你覺得農機市場有哪些變化?
李康:我們預判今年高端拖拉機市場可能會有20%左右的下降,收獲類機械會基本持平。去年年底由國三到國四標準的升級,引發了農機行業的產業調整。從全球農機產業變革及我國農機轉型升級的歷史經驗看,每一次農機產業重大技術變革都會伴隨一定時期的階段性調整,給市場、制造商、用戶帶來短期的陣痛。然而,值得高度關注的事實是,越是在農機產業轉型調整的關鍵期,越需要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同時加強市場監管,確保購機農民的利益。避免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營造“百花齊放春滿園”的良好產業生態。
經濟觀察網:是否會增加對中國的投資或者引進新的產品?
李康:凱斯紐荷蘭哈爾濱制造基地于2014年投入運營,總投資已達20億元。目前,凱斯紐荷蘭已經完成國四產品的升級,也在圍繞用戶需求新變化、應用場景新模式、農藝調整新技術等,積極推出更多的國四新產品。
經濟觀察網:中國大規模推行農業機械是否還有提升空間?哪些功能或用于哪些作物的農機會是未來發展的重點,為什么?
李康:農機設備作為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輕農民的勞動負荷,還可以推動零散種植的范圍經濟向規模化種植的范圍經濟進行轉型。
中國的農業生產在規模化和效率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從2000年到2018年,全球農業產值累計漲幅超過68%,達到34000億美元。而同期中國的農業生產增長率達到72%,超過了全球的生產平均水平。從2000年到2019年,農業在全球GDP中比重始終穩定在4%左右,在中國,這一比例是7.7%,另一方面,從2000年到2019年,全球農業從業人數大幅下降,人口占三大產業比例從40%下降到27%,但中國從業人口比例只下降了1.8%,這也證明國內在提升機械化道路上面還有很長的道路要走。
規模化農機應用可以幫助應對新型城鎮化、農村青壯年勞動力“空心化”等帶來的挑戰。總體來看,在農機功能方面,以精準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為代表的產業數字化,可以減少農藥化肥與種子的投入,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減少投入,提高產出,還能減少農業碳足跡,降低農業對環境的污染。隨著城鎮化步伐加快,人口老齡化,必然導向農業經營集約化,農機作業規模化。
就主要農作物而言,玉米收獲將從目前的摘棒收獲為主向籽粒收獲發展,在區域農機應用方面,丘陵山區的農機研發制造將是未來國家對農機高質量發展的重點支持領域。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