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萬物“耕”新。在眼下的春耕備耕和設施化種養中,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5G通信等數字技術正“大顯身手”。自動導航和通信技術用于優化路徑和提高作業精度,降低人工勞動強度;運用傳感器、大數據、物聯網等可實現對環境和生物特征的實時監控,助力精細化管理和自主決策,“數字麥田”“無人農場”“智慧漁場”等場景相繼涌現。
以數字技術改造傳統農業,將數據要素與農業全過程、全產業鏈有機融合,實現勞動替代、精準投入、環境監測、智能決策等,正驅動傳統農業向智慧農業轉型升級。加快數字技術在農業中推廣應用,順應世界農業科技進步前沿,符合農業轉型升級的現實需求,也得到了國家政策的持續關注和支持。近年來我國陸續出臺《數字農業農村發展規劃(2019—2025年)》《數字鄉村發展行動計劃(2022—2025年)》等,對推進農業數字化轉型、加快智慧農業發展等作出明確的目標安排和任務部署,未來數字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的前景廣闊。
當前,我國處于數字技術改造傳統農業的探索期和起步階段,農業大數據技術、農業人工智能、農業機器人等方面的大批關鍵技術取得突破,部分技術開始由試驗示范向產前產中產后滲透。智能農機裝備的應用示范加快,全國超過60萬臺拖拉機和聯合收割機配置了基于北斗定位的作業監測和智能控制終端。圍繞數字農業、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等開展的試點項目積極推進,一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等,成為數字農業技術孵化、應用和集成示范的載體。
加快數字技術賦能農業,諸多挑戰仍待破解。農業數字技術創新研發基礎較為薄弱,尤其數據挖掘、智能算法、知識模型決策等核心領域方面的研究有待深入。農業數據采集、分析和應用等環節銜接不暢,數據要素與生產、加工、流通等領域的連通不緊密,產業鏈上下游數據往往受權屬、標準等約束而未能充分共享。農產品產地倉儲、物流基地和批發市場等領域配套設施的數字化改造需要加快進度。龍頭企業、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小農戶間尚未建立起以數字技術為手段的多方參與和利益聯結機制。掌握農業經營技術、懂管理,又有數字技術應用經驗的專業化人才較為稀缺。以下幾個方面,需要加以關注。
夯實農業數字技術應用基礎。明確基礎設施投入重點,支持產地倉、田間冷庫、物流站點、加工車間等項目的數字化改造,以及商貿物流節點的數字化轉型,實現對產品質量、交易流通、市場消費等方面的大數據采集和監測,推動農產品供應鏈模式創新。盤活農業大數據資源,促進數據要素與農業深度融合。積極探索和制定涉及農業數據采集、應用、共享等方面的標準體系,加快整合集成全產業環節和品類的大數據,更好發揮農業大數據的服務價值。
積極推進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探索由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社會組織、農戶等共同參與的產業發展路徑,通過培育和引進數字技術服務企業、加工制造企業、投融資平臺等,吸引大數據、云倉儲、智能制造、智慧物流等產業配套和集聚,塑造農業競爭優勢。以數字技術為紐帶強化合作,發揮農業龍頭企業促進中小企業轉型和帶動農戶增收的作用。鼓勵采取購買服務、服務外包、項目代建等措施,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業數字化項目。
接續推進試點示范。農業數字化轉型循序漸進,宜通過試點分階段推進。提升已有農業數字化有關試點項目建設質效,鼓勵對物聯網、生物傳感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等前沿技術的中試推廣,強化相關技術和工藝在不同作業環節的適用性。用好涉農類園區和示范區政策支持,布局一批創新中心和示范基地等,開展農機智能裝備集成應用和智慧農業場景應用示范。建立實習和研學基地,面向技術應用需求,通過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快數字化人才培育。
“十四五”時期是我國農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期,諸多關鍵數字技術將走向成熟,農業數字技術的適農性不斷強化,應用手段更加豐富、范圍更加廣闊,產業化和市場化水平穩步提升。預計適應復雜作業環節的智能農機裝備加快推廣,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領域的配套設施數字化加快升級,相關主體間的數字化合作日趨緊密,農業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深入推進。農業數字化創新模式不斷涌現,農業機器人作業、農業虛擬現實、數字孿生農業等智慧農業場景得到更多展示,出現一批具有帶動力的示范基地和載體。伴隨數字技術持續賦能,傳統農業改造升級步伐將持續加快,數字助農強農引領農業農村現代化,為建設農業強國增添動力。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