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鄉村振興,生態宜居是關鍵;建設農業強國,生態低碳是方向。在2022年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對發展生態低碳農業作出重要部署。這充分表明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推進農業綠色發展、加強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鮮明態度和堅定決心。生態低碳農業的圖景什么樣?如何發展生態低碳農業?日前,記者就此采訪了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站長嚴東權。
“發展生態低碳農業是我國農耕文明的內在基因,是破解資源環境約束的有效途徑,是中國特色農業強國建設的重要特征。”嚴東權認為,進入新階段,推進農業強國建設,必須要立足我國人多地少、人均資源不足的國情農情,把資源承載力和生態環境容量作為約束條件,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必須要充分考慮耕地、淡水等資源現狀,科學使用農業投入品,循環利用農業廢棄物,清潔凈化產地環境,形成同資源環境承載力相匹配、生產生活生態相協調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統籌農業穩產高產與生態低碳發展
“進入新階段,我國農業發展必須要追求保供給、保生態、保收入多目標的統一。”嚴東權認為,一方面要把保障14億多人吃飯問題作為底線任務,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另一方面要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摒棄竭澤而漁、焚藪而田、大水大肥、大拆大建的老路,推進農業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農業生產、農村建設、鄉村生活生態良性循環,守住綠水青山。同時,還要確保農民能夠持續穩定增收,完善生態補償政策,推進優質優價,健全農業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農民增收新的增長點。
“科技是解決農業發展難題的第一動力。在資源約束趨緊、環境問題突出、生態系統退化狀況下,實現農業持續穩產高產,根本還是要靠科技。”嚴東權表示,發展生態低碳農業,必須要在綠色技術、綠色品種、綠色裝備、綠色投入品的研發和推廣應用上下更大功夫,加快科技自主創新,集成配套推廣成熟適用技術模式,加快走依靠科技進步支撐的內涵式發展之路。
準確把握發展生態低碳農業的主攻方向
當前,資源環境約束仍然是我國農業強國建設的突出瓶頸。通過大力發展生態低碳農業,能夠破解農業資源長期透支、農業面源污染、種養循環不暢、農業生態系統退化、優質農產品供給不足等難題。嚴東權認為,發展生態低碳農業,要深刻把握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循環利用、低碳排放、標準生產等內涵要求,當前要做好5個方面工作:
推進農業資源利用節約化。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強退化耕地治理修復。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加強農業灌溉水渠配套,加大地下水超采治理力度,在適宜地區積極發展旱作農業。
推進農業投入品減量化。以糧食作物科學精準施肥、經濟作物減量增效施肥為方向,深入推進化肥精準減量。以農藥品種升級、施藥機械升級、規范市場銷售、規范施藥作業為重點,深入推進農藥減量增效。以加厚高強度地膜推廣應用為替代,從源頭上解決農田“白色污染”問題。
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加強畜禽糞污高效管理,完善糞污處理設施裝備,規范就地就近還田作業,加快由“治”向“用”轉變。分區分作物推廣秸稈科學還田模式,完善秸稈收儲運體系,加快秸稈產業化開發,實現秸稈高值高效利用。
推進產業模式生態化。健全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完善有機肥施用政策,推進農牧結合、種養循環。加快生態農場和低碳鄉村建設,深入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防治外來物種侵害,提升農業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
推進生產鏈條綠色化。大力推進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建設綠色農業產業園區,加快農產品加工綠色轉型,完善農產品綠色流通體系,促進綠色農產品消費,構建綠色低碳循環的農業產業體系。
持續強化體制機制創新和政策激勵約束
嚴東權認為,大力發展生態低碳農業,需要體制機制和政策激勵提供強大支撐,他提出以下四點建議:
強化政策激勵。結合生態低碳農業發展目標和重點任務不斷完善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補貼制度,創新農業生態保護差異化支持措施,特別是要將地力補貼政策與秸稈還田、地膜離田、有機肥施用、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效果緊密掛鉤。
加強監測評價。完善農業生態環境監測“一張網”,建立化肥、農藥、農膜生產和使用臺賬,完善畜禽糞污、農作物秸稈資源化利用臺賬,用監測數據和統計臺賬對各地生態低碳農業發展水平進行科學客觀評價。
培育市場主體。加快培育施肥、打藥、糞污運轉處理、秸稈收集加工、農膜鋪設和機械化撿拾等市場主體,健全專業化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市場化機制推動農業可持續發展。
強化法律約束。借鑒發達國家經驗做法,加快完善化肥施用、農藥管理、糞污治理、地膜回收等法律法規,強化環保約束,讓保護生態環境成為生產經營主體的自覺行動。
作者: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劉趁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