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框架下新增兩名新成員——綠色優質農產品產業聯盟和肉類加工產業科技創新聯盟,聚焦的關鍵詞都是“優質”和“綠色”農產品。圍繞質量興農、綠色興農、品牌強農,增加優質綠色農產品供給,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是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的核心關注點之一。聯盟如何破解農業科技和經濟“兩張皮”難題?日前,記者采訪了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相關專家。
為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破解我國農業科技領域長期以來存在的各自為戰、低水平重復、轉化率不高等突出問題,2014年12月,原農業部主導、中國農業科學院牽頭組織全國各級農業科研機構、農業企業、涉農高校共同發起成立了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經過8年的發展,聯盟在規范化管理、實體化運行、一體化創新上積極作為,在推動產學研融合發展中取得顯著成效。
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有關負責人說,聯盟創新了“實體化”“一體化”“共建共享”等運行機制,集聚了跨學科、跨行業、跨部門的優勢科技力量,打通了產業領域中生產技術、示范推廣與成果轉化等各環節,集成了關聯不足的單項技術,制定了引領產業的標準,促進了科研成果研發與產業實際需求緊密銜接。實踐證明,聯盟是不改變現有管理體制前提下科技組織方式的重大創新,是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創新聯合體,是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重要平臺載體。
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局副局長、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辦公室主任張軍民介紹,聯盟細致摸排諸如秸稈焚燒、畜禽糞污、重金屬污染等制約農業綠色發展的“梗阻”問題,強化技術環節貫通性,集成單項技術形成綜合技術解決方案,實現了技術集成、方案綜合、效果疊加。
8年來,面向農業主要產業、典型區域和難點問題,建成專業聯盟、產業聯盟和區域聯盟三大類型90余個聯盟,涵蓋了奶業、棉花、漁業、果業、油脂、農藥、肥料、農機、農業大數據等產業,主導了鹽堿地綜合利用、東北秸稈焚燒、南方重金屬污染、西南熱區石漠化等重大問題的協同攻關。上千家科研院校、企業參與聯盟建設,改變了各類科技創新主體單打獨斗、各自為戰的現狀,基本形成了產學研用緊密結合、上中下游有機銜接的協同協作格局。
“一體化”打通上下游全產業鏈創新。國家棉花產業聯盟理事長、中國農科院棉花所所長李付廣說,破解棉花產業的困局,只靠科研或者種植、生產環節發力是不行的,必須建立棉花全產業鏈治理模式,構建從科研育種、生產種植、加工流通到紡織服裝的全產業鏈條。棉花聯盟打造了標準化的高品質棉花生產基地、加工基地和紡織基地,將分散的創新鏈各環節有機聯系起來,推動了上下游創新資源的匯聚。
“一盤棋”提高科技資源利用率。國家農業大數據與信息服務聯盟,針對農業信息資源碎片化問題,構建了農業科技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平臺,集合了各類資源2000余萬條、農業科學數據集600多個,實現了聯盟成員單位內農業科技文獻信息資源99.9%的保障水平,形成了從科技資源產出、保存到分析和應用的科研全流程生態圈。有關科研人員表示,聯盟共建共享機制的探索,為全國農業科研工作者在田間地頭獲得一手文獻提供了可能,為我國農業大數據建設的資源整合、即時傳遞、協同建庫提供了經驗。
“一條龍”推進多元主體緊密融合。實體化機制是針對產業聯盟“一條龍”目標的具體路徑。目前,以企業牽頭的產業聯盟共計27家,衍生出了運營機構實體化、研究機構實體化和服務機構實體化等多種形式。部分聯盟已由組織結構松散、創新成果簡單加和的初級階段向深度整合實體化的中高級階段發展。通過聯合聯盟成員注冊經濟實體,破解了過去聯盟在合作研發過程中產權歸屬明晰度不夠,極易發生糾紛,創新效率較低的問題,聯盟成員也因此可以在法律和制度框架下,獲得相應收益。專家表示,聯盟的實體化運營促進多元創新主體形成利益凝結點,加快了企業的技術創新、產品創新和模式創新,實現了科技與產業、科學家與企業家的緊密結合,有效推動了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作者:喬金亮 圖片來源網絡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