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億畝耕地紅線,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糧安天下。我國口糧早已實現完全自給,糧食安全保障有力。但與此同時,油料擴產需求日顯,尤其大豆生產備受關注,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
今年全國大豆擴產目標為2200萬畝。目前,各地秋收已接近尾聲,大豆收獲也即將結束,專家預測,2200萬畝擴產任務,應會超額完成。同時,據目前估算,全國總產量有可能達到1948萬噸。
Δ北京市大興區采育鎮東潞洲村大豆豐收。
大豆唯一原產國,全球大豆源自中國
中國是大豆唯一的原產國,我國馴化和種植大豆的歷史超過五千年。在傳統時代,大豆名列“五谷”之一,是重要的糧食作物。
在古代,大豆最初被稱為“菽”,古文中記載,“大豆曰菽”“菽者稼最強”。兩千五百多年前成書的《詩經》中記載,“中原有菽,庶民采之”。大豆是古代詩詞中的???,如“種豆南山下”“籬落紫茄黃豆家”。在漫長的歷史中,人們也發掘出了眾多的大豆食用方法,早在戰國時代,已有豆豉的記載;在漢代,已經開始制作豆腐;在北魏時代,已有了豆醬、醬油的記載。
“在古代,大豆既是糧食,也是多種美食的材料,還是主要的蛋白來源?!鞭r業農村部農產品市場分析預警團隊大豆首席分析師張璟告訴記者。當前,大豆遍布全球,是主要的食用油和飼用蛋白的來源。
從源頭上看,全球的大豆最初都來自中國。張璟介紹,大豆傳播的歷史非常久遠,至少在戰國時代就傳入了朝鮮半島,漢代傳入日本,唐宋傳入中亞和東南亞,18世紀傳入歐洲諸國。大約在1765年,大豆傳入北美,最初被用作飼料或綠肥,此后,大豆的功能不斷被發現,到19世紀60年代,北美已將豆腐視為健康食品。19世紀末,大豆固氮肥田的功能被發現,此后不斷推廣。當今大豆生產大國中,巴西種植大豆的歷史較晚,在上世紀50年代才開始發展,但發展速度極快,如今已是最重要的大豆生產國之一。
從凈出口國到進口國,中國發生了什么
過去數十年中,我國大豆種植經歷了多次波動。歷史數據顯示,1957年,我國大豆種植面積達到最高,1.91億畝,此后起伏變化,總體在1億畝以上。2015年為多年來的最低點,種植面積為1.02億畝。2016年開始回升,到2020年,達到1.48億畝。2021年有所下降,為1.26億畝。
在大豆貿易中,1996年之前,我國一直是大豆凈出口國。1995年到1996年,是我國大豆進出口逆轉的關鍵時期。那一時期,我國開始嘗試對糧食流通市場進行改革試點,大豆作為油料作物首先放開,出現了大量的大豆壓榨企業,對大豆的市場需求猛增。
大豆是優質蛋白的來源之一,不論是豆制品的消費,還是油脂的消費,抑或是飼料的消費,都在推高大豆消費的需求。歷史數據顯示,1991年至2000年,我國大豆總產量一直呈波動增長的趨勢,也就是說,大豆的產量并沒有降低。
張璟介紹,“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大豆需求的極速提升。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肉類、油脂等方面的消費需求在快速增加,肉類消費增加,必然的結果是飼料需求增加。從政策上看,那一時期,國家也在鼓勵畜牧業發展,飼料需求增長較快?!?/span>
Δ張璟(右一)調研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推廣情況。受訪者供圖
數據顯示,我國城市居民從1985年開始、農村居民從1994年開始,人均口糧消費量已經逐步下降。口糧消費的下降,意味著肉蛋奶、蔬菜等消費在上升。據國家統計局統計資料,在肉類消費方面,1978年,全國人均肉類消費量為8.86公斤,1990年提升到25公斤,2000年達到47公斤。在油脂消費方面,1990年,我國人均年消費植物油6.87公斤,而2000年已達9.10公斤。同時,上世紀90年代也是大豆油快速增長時期,逐漸接近并超過菜籽油消費。
進口大豆近億噸,都去了哪兒
1996年,我國第一次成為大豆進口國,大豆進口量為111萬噸,到2000年,達到1042萬噸。此后一路上升,到2020年,大豆進口量超過1億噸。2021年有所降低,進口量為9651.8萬噸。
每年進口近億噸大豆,再加上國內生產的大豆,這些大豆去哪兒了?張璟介紹,2021年,我國大豆消費量為1.1億噸左右。消費途徑主要有兩種,壓榨和食用,其中壓榨消費占84.5%,大約為9420萬噸,食用大豆占11%,大約1350萬噸,全部為國產大豆。從進口和國產方面看,進口大豆全部用于壓榨,生產大豆油和豆粕。國產大豆中,70%用于生產各種豆制品,16%直接食用,剩余14%用于生產低溫豆粕、蛋白加工等。
進一步分析,2021年,我國大豆油總產量為1800萬噸左右,進口110萬噸,其中食用消費量為1620萬噸,工業和其他消費量為250萬噸。豆粕方面,2021年,我國豆粕產量為7778萬噸,國內總消費量7745萬。
“豆粕是主要的飼料原料之一?!睆埈Z說,“在生豬、水產、牛、羊等養殖中普遍使用,作為主要的蛋白飼料原料。另一種飼料的主要原料玉米,則是能量飼料來源,兩者功能不同?!?/span>
歷史數據顯示,在我國主要畜禽飼料配方結構中,能量飼料原料占比一般為65%,其中玉米約占50%-55%;蛋白飼料原料占比一般為30%,其中豆粕約占15%-20%。
近年來,由于國際大豆市場的不穩定,我國已采取多種措施,降低飼料生產對豆粕的依賴。2018年以來,針對玉米和豆粕在配合飼料中占比過高的情況,中國開啟了飼料“開源替代、提效減量”工作。2021年3月,農業農村部制定了《飼料中玉米豆粕減量替代工作方案》。
這些措施正在發揮作用。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養殖業飼料消耗量約為4.5億噸,豆粕用量在飼料中的占比為15.3%,同比下降了2.4%。按上一年飼料配方推算,相當于節約豆粕用量1080萬噸,折合大豆1400萬噸。
二十年大豆振興,我們做了哪些事
隨著大豆需求的增長,在本世紀初,我國就開始重視大豆生產,二十多年中,已進行了兩次大豆振興擴種的工程。
張璟介紹,2002年,我國啟動第一次大豆振興計劃,這一計劃以大豆良種補貼為代表性政策,將擴大油用大豆生產作為重點,在東三省、內蒙古等地,實施了“1000萬畝高油高產大豆示范項目”。隨著大豆振興計劃的推行,我國大豆播種面積和產量迅速提升,到2004年,大豆總產量達到1740萬噸,2005年,大豆播種面積達到1.44億畝。
但此后,隨著更低成本的進口大豆進入國內,再加上收益、抗風險能力更高的玉米逐年擴產,大豆種植面積開始下降。到2015年,跌破了1億畝,約為9800萬畝。
2018年,我國啟動第二輪大豆振興計劃,張璟介紹,相比第一輪,第二輪政策力度更強。
2019年初,農業農村部發布《大豆振興計劃實施方案》。《方案》提出,2019年我國將擴大東北、黃淮海和西南地區大豆種植面積,力爭到2020年大豆面積達到1.4億畝。結果顯示,計劃進展良好,到2020年,我國大豆種植面積達到1.48億畝,產量也達到1960萬噸,為60年來最高。
2021年,我國大豆種植面積有所下降,為1.26億畝,比2020年減少了2200萬畝,產量降至1640萬噸。為此,我國在2022年初提出“國家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實施了多項鼓勵和推動大豆種植的政策,“這一輪的政策更強有力,效果也更明顯,從目前看,今年擴種2200萬畝的計劃應該會超額完成,預計可以達到1.5億畝左右,同時,根據此前的估算,產量有可能達到1948萬噸,接近歷史最高水平?!?/span>
大豆種植帶北移,黑龍江種了四成
二十年大豆擴產,二十年大豆振興,一直在改變著我國大豆生產的結構,同時也在改變著大豆版圖的分布。
典型的現象是,東北地區成了最大的大豆產區。張璟介紹,“數十年來,我國大豆主產區北移的現象很明顯。這和我國農業發展中,總的種植格局變化有關,也和大豆本身的種植特點有關?!?/span>
在我國,傳統的大豆主產區主要有三部分。張璟介紹,“東北春大豆產區、黃淮海夏大豆產區,南方多作大豆產區。這三個主要區域,在過去承擔著不同的大豆生產功能。但到現在,種植帶北移之后,東北已經一家獨大,占全國大豆生產的64%,其中尤以黑龍江居多。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為5831.6億畝,占全國總種植面積的46%左右。”
為何北方更加適合大豆種植?張璟介紹,“第一,北方的氣候、環境、土地等,更加適合。第二,大豆是土地密集型作物,單產不高,需要大量的土地,南方平原較少,很難展開大面積機械化種植。第三,大豆是肥田作物,可以增加地力,適合和東北大面積種植的玉米進行輪作。”
事實上,在政策鼓勵的層面,東北也是大豆擴產的主要區域,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在東北地區開展糧豆輪作,在黑龍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區、寒地井灌稻區推進水改旱、稻改豆試點”。相對應的,在南方尤其是長江流域,主要開展的則是冬閑田擴種油菜的策略。
新技術推動,大豆擴產加快
與以往大豆擴種不同,2022年初開始實施的“國家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還有一項特殊的技術推廣政策,即“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這一種植模式,主要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
Δ山東淄博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受訪者供圖
今年以來,記者在山東、江蘇、河南、四川等地,見到過許多進行“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農田。推廣人員告訴記者,“帶狀復合種植”看似減少了玉米的面積,但由于增加了玉米的密度,因此玉米株數不減;因為分行種植,形成帶狀的玉米或大豆,所以每一行玉米都有了“邊行效應”,通風透光等條件更好,并不降低玉米的產量,同時還能多收一季大豆。
作為大豆產業首席分析師,張璟也一直在跟蹤評估“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的進展,她告訴記者,“今年以來,各地已經探索出了很多具體的技術措施,如大豆和玉米進行4∶2、3∶2、6∶3等不同行數的間作,在一些地方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實現了生產目標。如10月9日,在山東德州禹城進行的一次測產中,一畝復合種植的地里,玉米產量達到555.17公斤,大豆產量達到121.87公斤?!?/span>
除了增產增收之外,由于是帶狀間作,復合種植的方法還對隔離病蟲害、降低病蟲害傳播有一定效果。
不過,作為新推廣的技術,在今年的種植中,也發現了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如大豆玉米同步除草的問題、適宜農機的購置和新機械研發的問題等,“以除草為例,由于大豆和玉米互為雜草,所以很難使用同一種除草劑進行苗后除草,需要使用擋板進行機械或人工噴灑除草劑除草。在病蟲害防治中,由于大豆和玉米高度差距較大,飛防也存在一些需要克服的技術難點。此外,適合復合種植的收割機也需要進一步研發和推廣?!睆埈Z說。
實現未來圖景,面臨哪些挑戰
二十多年中,從凈出口國到進口大國,我國大豆產業經歷多次復雜的變化。在當前,提升大豆自給率,成為應對國際市場波動、降低進口依賴的重要途徑之一。
2022年初,農業農村部印發的《“十四五”全國種植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力爭大豆播種面積達到1.6億畝左右,產量達到2300萬噸左右,推動提升大豆自給率。
大豆可以完全自給嗎?其實這并不現實,張璟表示,在未來較長的時間內,進口為主的格局不會發生變化,但擴大國內種植面積,提高產量依然有著重要的作用?!叭绻覀兊漠a量達到3000萬噸以上,就意味著,我們的自給率可以提升到30%左右,這對我國植物油、肉類等方面的生產,都有巨大的促進意義?!睆埈Z說。
與其他糧油作物不同,目前我國大豆市場已經出現了分化,分化成食用大豆市場和油用大豆市場。張璟解釋,“2021年,我國食用大豆的消費總量為1350萬噸,而同年我國國產大豆總量為1640萬噸,食用大豆完全可以自給。在未來,仍要擴大油用大豆的產能和產量?!?/span>
Δ北京市大興區采育鎮東潞洲村,即將收獲的大豆。
繼續擴產,繼續推動大豆振興戰略,在未來我們還要克服哪些困難?張璟表示,“從土地面積的角度看,我國人多地少,耕地緊張,而大豆單產較低,是土地密集型作物,所以要解決玉米、大豆爭地的問題,解決糧油爭地的問題。擴種大豆,就意味著糧食面積少了,這個平衡還要掌握好。同時,大豆不宜連作,也要做好輪作的工作,選擇合適的輪作作物。從土地選擇的角度看,不少地方,往往選擇較為貧瘠的土地種植大豆,既留出了種糧的土地,也發揮了大豆肥田的作用,但同時就必須面對大豆產量較低的現實。從品種方面看,我國大豆平均單產較低,只有美國、巴西等高產國家的60%左右,未來還需要繼續加強大豆育種,提升單產水平。從機械方面看,北方基本可以實現機械化,但南方、西南地區,大型機械較少,作業質量不高、機損率高等問題,也都需要進一步改進?!?/span>
今年推廣的“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技術,在解決大豆玉米爭地、實現穩糧擴油目標等方面有著良好的前景。張璟說,“未來推廣這一技術和模式,就要著力解決大豆玉米同步除草、復合種植專用機械缺乏等問題。好消息是,目前北京大學鄧興旺院士團隊已經育成耐抗大豆除草劑的玉米品種,今年在山東濟南、濰坊、棗莊等地種植效果良好,能夠有效降低種植戶苗后除草成本。此外,我國針對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等農業機械研發也在不斷加速。相信未來,這些復合種植中的技術問題,必然會被科技的進步所解決”。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