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水平的發展,我國農業也從傳統模式發展至如今的現代化作業。
而在近兩年,無人農場建設可謂是如火如荼,國內各個省市都在大力支持和推進無人農場的建設和發展。
本文我就來聊聊有關于無人農場的那些事兒。
一起來看看究竟何為無人農場?無人農場的建設標準是什么?未來應該如何去走?
何為無人農場?
對于什么是無人農場,當前還沒有人能夠給出一個統一的定義。對于無人農場的建設,也還沒有系統化的標準。
目前我們看到的一些比較靠譜的定義是,無人農場就是在人工不進入農場的情況下,采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5G、機器人等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對農場設施、裝備、機械等遠程控制或智能裝備與機器人的自主決策、自主作業,完成所有農場生產、管理任務的一種全天候、全過程、全空間的無人化生產作業模式。
2022年5月18日,我國發布首個智能農機技術路線圖時。工信部相關負責人指出,到“十四五”末期,中國平原地區主要糧食作物將全面普及以導航技術為主、具備自動行走能力的智能農機裝備,在集中連片的大型平原地區農場,具備自主行走的智能農機、完全自主行走能力的農機將成為作業主力,形成一批商業化的無人農場。
從這兩段描述中可以提取出這樣幾個關鍵詞:農田標準、農機智能、機器換人、自主決策、自主作業。
無人農場的本質是要實現機器換人,通過少人或者無人來實現一個較大面積的生產作業。要達到這樣一個效果需要,就需要農田建設、機器裝備這些基礎設施得跟得上。
建設無人農場的前提是什么?
對于無人農場的建設,江蘇在國內可謂是走在前列的。2021年年底,江蘇省農業農村廳表示,“十四五期間”,江蘇全省計劃建設400個以上糧食生產“無人化農場”和特色農業生產全程機械化示范基地。
記者在近期走訪江蘇也發現,當地土地的集中度比較高,種植結構也相對固定,主要以水稻和小麥輪茬種植為主,還是比較適合建設和發展無人農場的。
在走訪過程中,當地一個合作社的理事長也跟記者討論了一下他對于無人農場的看法。他告訴記者,無人農場建設的前提是農田設施要到位,要有切實的高標準農田,這樣才能達到無人農場的效果。如果農田這個基礎設施不到位,那么無人農場就是空談。
那高標準農田又是什么?
同樣,當前對于高準農田的普遍定義是,在一定時期內,通過土地整治建設形成的集中連片、設施配套、高產穩定、生態良好、抗災能力強,與現代農業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應的基本農田。
確實,記者在走訪中也去了幾個大型農場,如位于鹽城市大豐區的上海農場,在當地大約有20萬畝田地,主要以水稻和小麥等農作物種植為主。它的農田在建設初期應該算得上是高標準農田了,也是與農場的生產和經營方式相適宜的。
田塊方正整齊,沒有過多的作業死角;機耕道配備完善,便于農機和農資等農業生產工具的移動;灌溉渠四通八達,連接到每一塊農田。
但這對于現在的無人農場來說,應該已經算是傳統模式上的高標準農田了。要適應無人化農場模式,除了以上提到的標準外,高標準農田還應該在建設過程中將智能灌溉、農田土壤監測、農田氣候監測、農業植保監測、苗情監測等設備運用其中。
只有這樣,才能在后期更好的匹配智能農機,真正達到無人農場的標準,實現無人及少人化作業。
結語
當前,各地都在推進無人農場,如北京海淀區建設的首個京西稻無人農場、豐疆智能在上海崇明打造的國內首個“5G+智慧農機”示范應用場景等。
但在記者看來,這都還只是我國無人農產建設之路的初期嘗試。當然,這些嘗試也是必然要走的路,是非常有必要的。
有專家表示,要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大規模的無人農場,至少還需要5~10年時間。在這期間我們要加大跟無人農場生產模式相適應的高標準農田建設,同時還要大力發展硬件,也就是智能農機裝備,還包括5G、大數據、物聯網等如何更好地落地于農業生產等也都是需要研究的。
所以,無人農場不是沒有人,而是少人化,也不是所有環節都少人化,而是適宜標準化、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的部分少人化,在不減少糧食產量和質量的前提下,不降低投入產出比的少人化,才是有意義的。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