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鄉村振興成為了我國農村工作當前的重點。
與此同時,數字技術的不斷發展應用,也為鄉村振興帶來了新的課題:如何讓數字技術助力鄉村振興。
2021年2月21日的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指出:在農村數字基礎設施、智慧農業、鄉村公共服務及社會治理的數字化智能化、農村數字普惠金融、農村電子商務等數字經濟領域全面發力,旨在通過城鄉一體化數字經濟大循環暢通城鄉經濟循環,以數字化轉型加速農業農村的現代化水平提升。
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應用不僅可以促進傳統農業生產、經營、交易的數字化轉型,提升生產效率、優化產品供給結構。同時也可以能夠推動直播帶貨與短視頻、鄉村文旅民宿,以及普惠數字金融等農村信息消費新模式、新業態、新供給的創新實踐,打破城鄉經濟機會在地理上分布不均的障礙。
此外,數字技術使得“鄉愁”可以傳遞,使得農業生產的自然景觀、文化價值等屬性可以變現,使得小農戶技術應用差、經營規模小、標準化程度低的競爭劣勢能夠轉變為“手工勞作”、“原生態”、以及“定制化”的競爭力標簽。
毋庸置疑,方向是確定的,但對于企業而言,如何真正的走進鄉村、扎根鄉村,為農民帶來真正的實惠卻非一件易事兒。
01 數字技術正在“下沉”到鄉村
當前來看,數字鄉村成為提振鄉村發展重要突破口,是鄉村振興的戰略方向,也是建設數字中國的重要內容。
在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數字鄉村分論上,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表示,隨著十九屆五中全會首次在全會文件中提出建設智慧農業,立足解決“誰來種地,怎么種地”的問題以來,相關部門、各地區都在推動數字技術與鄉村振興加速融合,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圖源:人民網
當前,手機正在成為“新農具”,數據正在成為“新農資”,直播正在成為“新農活”,農村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全國1010萬返鄉下鄉創業創新人群中,有55%運用“互聯網+”等新模式。
近年來在視頻直播、網絡帶貨等新型電商的創新推動下,農產品電商持續保持兩位數的增長速度,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超常規武器”。
此外,消費互聯網不斷向產業互聯網延伸和拓展,“互聯網+農業”蓬勃發展,扎實推進9個農業物聯網示范省,蘋果、大豆等8大類15個品種的全產業鏈大數據建設試點,81個數字農業試點項目建設,農業數字轉型明顯加快,2019年全國農業生產數字化水平為23.8%。
在鄉村治理方面,數字化也已經成為各級黨委政府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
同樣據中國電信集團副總經理張志勇介紹,當前中國電信已經實現了農村地區三個98%的網絡覆蓋目標。也就是98%的行政村通寬帶、98%的行政村通4G,98%的貧困村通網絡專線,有效縮小了城鄉數字鴻溝。
02 數字鄉村建設還要邁哪些檻?
對于數字鄉村建設,在王小兵看來順應大勢的主動作為。隨著AI、大數據、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成熟和普及,按需生產甚至按需分配成為可能,信息化把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較量引向了新的階段。
要注意的是,在部分剛剛脫貧的鄉村與農業數字化建設中,還存在以下主要問題:
沿海發達省市發展水平高于中西部地區,行業間、行業內應用不充分問題突出,脫貧地區總體落后;
投入差異較大,體現在投入總量、投入主體、投入渠道等區域差異大,脫貧地區投入量和主體少、渠道單一;
部分地區建設滯后,基礎設施建設、數據庫建設、信息交互等各要素不暢通,運營能力水平低下。特別是發達地區出現“虹吸效應”,其憑借成熟物流體系及供應鏈能力,吸引周邊欠發達地區的人才及涉農產業服務外流。
在王小兵看來,數字鄉村有三個著力點,一個是智慧農業,二個是鄉村社會的數字化治理,三是政府部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具體做法為:
抓基礎設施建設。編制數字農業農村建設規劃,積極謀劃、加快建設部省(區、市)兩級農業農村大數據中心,全面提升數據傳輸、存儲、運算、分析能力。推出一批農業數字創新中心、全產業鏈大數據和數字農業應用推廣基地等重大工程項目;
抓數據資源建設。建立健全數據資源目錄和標準體系,加快構建空天地一體化數據資源采集體系,推動形成政務數據、行業數據、社會數據、企業數據匯聚、共享、利用的機制,統籌建設“三農”專題數據庫和農業農村大數據決策信息服務平臺,加強數據獲取、分析、應用能力建設,為科學決策提供精準數據支撐。
抓應用場景建設。針對農業的問題和痛點,充分發揮大數據預測預警和優化投入要素結構兩大核心功能,確保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疫病防控、精準作業、產銷對接、質量安全監管等方面見到實效。
抓智能設備建設。加強農機智能制造、農業物聯網、傳感器、芯片等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加大對智能裝備購置和數字化解決方案的投入力度,以此帶動國產化,促進量產,降低使用成本。
抓機構隊伍建設。包含加強組織領導、開設相關課程、加強科研團隊建設、加大培訓力度等措施。
03 企業如何將先進技術帶進去,優質產品帶出來?
數字鄉村的建設是需要多方參與的,不僅僅要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撐,同時也需要行業相關企業把先進的技術帶到鄉村,與實際的生活、生產相融合,同時也要把鄉村的農產品帶出去。
就在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主論壇上,拼多多董事長兼CEO陳磊表示:“過去的六年,拼多多通過大數據、云計算和分布式人工智能等技術打造‘農地云拼’模式,將分散的農業產能和分散的農產品需求在“云端”拼在一起……讓曾經不好賣的農產品,成為百姓餐桌上的‘香餑餑’,豐富了消費者的‘菜籃子’,鼓足了農戶的‘錢袋子’。”
數據顯示,去年,該平臺實現農產品上行2700億元,規模同比翻倍,在電商行業中占比最高。
伴隨“銷”的改變,在“供”上,陳磊認為,農產品供應鏈是制約我國農產品上行的短板。中國果蔬類產品的流通損耗達到20-30%,遠高于美國的11%。鑒于此,拼多多正以數字化為依托,在全國范圍內持續重投入建設冷庫、生鮮冷鏈物流體系等基礎設施,建立適合于生鮮農產品的供應鏈體系,提高流通效率,降低損耗。
與此同時,“以銷定產”的發展將推動農產品的品牌化和種植、采摘和揀選的標準化,從而帶動了“產”的變化。比如,標準化的品質需求,結合5G和自動化技術的普及使得農產品自動化種植成為發展趨勢。于是,拼多多發起“人工智能VS頂尖農人”草莓種植大賽,探索“算法種地”的可行性。又如,當消費者近年來對食品的要求越來越高,關心營養是否均衡,能否促進健康,拼多多希望通過農業科技對普通農產品有益的微量元素進行控制、標準化,使得消費者在享受美食的同時也能實現“食補”。
在鄉村治理方面,平安集團杜鵬在數字鄉村分論壇表示,平安集團發揮自身在智慧農業、一網通辦、智慧城市方面的建設經驗以及中國平安集團豐富的客戶和服務生態資源優勢,打造了平安數字鄉村產品。
其產品主要關注基層治理、資產管理、產業服務、鄉村文明、城鄉服務均等、城鄉融合六個方面,推動城市與鄉村平臺協同和充分融合,實現區域城鄉要素流動的資源的對接。
而除了拼多多,平安集團之外,阿里、騰訊、百度、京東、華為等企業也在三農領域深耕不綴,用數字化農業來助力解決“三農問題”,不僅解決農產品單產的投產比,還切實提高農業從業者收入,努力用科技給農民帶來真金白銀的收入提升。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