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了解農業未來是什么,我們可以先追溯農業的起源。農業并非起源于土壤肥沃的南方熱帶地區,而是起源于地理意義的北方。
人類發現,北方干旱的土地邊上,生產在河流的一些植物會產生大量的種子,產生大量的種子,才能確保這些植物能夠繼續繁衍物種。經過反復實驗,人類逐步掌握了這些植物的特性,于是大概在8000多年前農業誕生了。因為農業的誕生,人類徹底被農作物給馴服了。
為了能夠守住農作物的生長,開始有了農田,為了守住糧食,開始定居。因為定居有了村莊,有了城市,有了國家。除了狩獵采擷之外,人類發現可以通過在土地上勞動,從而獲取更多的能量,這就是我們人類一萬多年來最大生活主題。
全球農業的現狀
當人類發現可以在土地上耕種產出更多的能量,撫養更多的人口,讓人類種群更為強大。人類社會進入了這樣無限正反饋循環,人類種植了更多的農作物后,獲得了更多的糧食,從而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人口增加后會產生更多的發明新工具,然后耕作更多的土地,產生更多的能量,更多能量催生了更多人口誕生。這一循環過程已經持續了1萬年,到今天已經面臨非常大的挑戰。
聯合國糧農組織全球測算目前土地耕作面積是14億公頃,全球人口目前是76.4億左右,糧農組織預測再過20年左右,2050年人口會達到100億。在接下來的25年內,全世界增加25%的人口。請注意,新增的25%的人口,不是像以前那樣增加普通的農民,而是一個誕生于消費社會的全新群體,也就意味著對糧食的消耗將非常龐大。地球可能需要增加75%的能量供應,可以是糧食,也可能是蛋白質或者是糖或者是能量的供應,這是我們必然面臨的問題。那么怎么解決這些問題?土地不可能再增長,當前全球范圍內,耕地增長已經非常緩慢,其實早在兩百年前殖民地時代已經結束了耕地大幅度增長,現在雖然還有森林的砍伐,有圍海造田或者是土壤的治理,但是總的來講我們面臨一個巨大的挑戰就是人口的增加與土地面積不再增長,這是我們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第二個矛盾點是人類農業足跡。我們人類是所有生物里面生態足跡最龐大的族群,人類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已經將地球全部的地層改變了。今年亞馬遜熱帶雨林發生了森林大火,很多媒體和公益組織宣傳森林大火,但是其實早在70年前,亞馬遜流域75%的雨林都已經成為我們的耕作地,現在的雨林不過是以前雨林面積的25%而已。這個是生態足跡第一個案例。
巨大的農場,巨大的拖拉機,巨大的噴灌系統,非常強悍的肥料、農藥,同時配以單一作物種植,讓單位的土地產出更多的糧食和能量,這個是工業化農業時代最大的特征。這一模式讓我們過去30年農業生產力暴增,一切的目標就是為了產能和產量。但是單一作物會帶來什么后果?如果你到這一片農田去,你看不到別的生物,甚至聽不到鳥叫的聲音。這就是暢銷書《寂靜的春天》所展現的圖景,某種程度上,正是這本書的流行,才有了環保事業,才有了當代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
全球農業的兩大農業問題
農業生產如此逼近生態的極限,根本在于市場的龐大,因為人口的總數量在增加。美國擁有全球第一大農業產能,3億人口,但僅有300萬農民,也就是說1%的農業人口要養活99%的其他人口,還要產生全球農業消費的10%。
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看到更多的問題,全球農業都面臨著大農場與小農戶的矛盾。不過這類大農場提升了農業的生產效率,因為土地本身是農業的自然資本,資本聚集和能源聚集以后發揮更大的價值,這類大農業本質上和工業化沒有差別,是資源的一種分配方法。
另一種經營模式是小農戶,這是世界上大部分的國家和地區的農業模式。小農戶一般可定位經營50畝以下的農田的農戶,他們是世界最大的種植群體。但是沒有辦法用大規模的機械化的工具,大規模運用化學的肥料、農藥。小農戶主要是自給自足,也沒有辦法參與國際市場的期貨交易。
當然每個國家都有金融家和政客提出金融賦能小農,維持小農競爭力。但是實踐的結果就是小農變大農,最后沒有小農戶了。其實小農戶的生產有品類優勢和生態優勢,一個村里面如果100個小農戶最多可以種出100種不同的水果。對于一個消費社會而言,小農戶的農產品多樣化,其實也是一種獨特的比較優勢。
我們國家是大國小農,小農戶數量占農業經營主體98%,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90%。
雖然我們也有北大荒,八一農墾,而且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通過資源配置使得農業產能得到提升,但是小農戶的對農業產能的貢獻還是超過50%。
第二個矛盾點是生產效率與分配方式的矛盾。過去30年大量的農藥、肥料、化學讓農業生產效率空前提高。從生產效率看,全球生產的糧食是完全足夠養活全世界所有人。但是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每天地球上還有8億人是餓著肚子睡覺的。農業生產已經足夠有效率但是沒有很好的分配方式,這就是農業生產關系、土地和商業的關系,這就不是農業生產本身的問題了。
當前全球大概有40億的人在農業生產,有76億農產品消費者。但是兩者之間只有1萬多家農產品中間貿易企業。兩頭幾十億與中間的1萬多家對比起來,就可以發現這其實一個漏斗。兩頭很大,中間很小很細。大量的利潤,大量的信息,都掌握在中間商手里,這就是我們全球面臨的糧食最最重要的原因。
所以我們需要解決的不是生產難題的問題,而是怎么用我們的新工具,新的商業行為和新模式挑戰固有的人類所面臨的糧食的大問題。
中國農業的智慧升級之路
對于中國農業而言,過去幾年最為明顯的就是消費升級。一般來說農產品價格是最穩定的,超市里價格變化最小的就是農產品。
但是這五年來,中國已經變化了,農產品的變化非常普遍。現在超市可以發現,一公斤大米可以從一兩元標價到幾十元,浮動變化非常大,這其實就是消費升級帶來的消費分化。中國有大量或者是已經成為中產的家庭,他們對于食品安全需求非常強烈,他們愿意買更好的農產品。這種供應鏈規模巨大,帶來了全球性的變化。新西蘭或者是澳大利亞的車厘子,剛上市可以賣到200元一斤,這在產地是不可想像的。
中國對農產品的消費升級是一個全球性的農業現象。但是我們是一個非常分散的小農業狀態,我們有4億農民工和4億農民,雖然中國農業產能的規模也非常大,同時工業化農業效率提升的空間已經很小了。
同時我們還必須面對的是日益加快中國的農村老齡化,這個速度已經要趕上日本了。中國農村里面55歲以上的人口已經超過了33%,這個比例達到50%,就將是一個老齡化的社會。農村老齡化帶來的直接問題就是很難推動農業機械化。老年人天生對于新技術接受能力不強,資本意識、經營能力遠遠弱于年輕人。
那么有沒有別的路徑改善我們的農業效率呢?我們曾經對中國農戶經營活動做了專門的分析,比如新疆的棉農,在棉花生產過程當中80%的時間投入在棉花管理。特別是棉花生長季,80%的時間農民都在地里管棉花,這其實是小農戶經營普遍的情況。只要農業管理效率不能提高,勞動力就不能充分的釋放出來,管理環節90%靠人,生產過程80%是靠管理。所以農業需要從植保入手,而不是簡單的機械化,我們需要的智慧化農業,也就是一個整體的效率改善方案。
可以說,過去六年來,中國農業最重要的趨勢就是在不斷智慧化,中國無人機行業的快速發展就是智慧農業的一個結果。當前,在中國每一周都有一場智慧農業的高峰論壇,也是全球之最。這首先就是小農經濟結構決定的,小農戶對于快速、簡單、智能化的需求遠遠高于農場,專業大農場的生產效能已經很高,其實對于科技的訴求非常低。對于大農場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賬目問題,要么有銀行貸款沒有還,要么農場內基礎設施還要維護,所以他們對新增無人機的需求很小。
但是小農戶不同,他們每天都可以進行生產決策,他們自給自足,沒有那么重的負擔,只要是科技能夠提高一分生產效率,他們就愿意接受。
第二個因素是城市化,中國在進行全球最大規模的城市化,帶動了中國農村里面智慧農業工具快速發展。如果小農業智慧化更深入,我們明天餐桌上的食物會更豐富多樣。第三個是居民消費升級。第四是企業創新。
第五是政府支持。消滅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成為社會的主旋律,農業智慧化幸運參與國家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各種優惠措施都集中到小農戶,這也是全球獨有。所以五大因素共同推動下,讓中國有了智慧農業的快速發展。
所以,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難題,但是同樣中國也開拓了一條全球獨有的新農業發展之路。從技術角度看,影響未來農業有三個技術變量。人工智能,這讓精準農業成為可能。其二,5G技術,這會讓農業機器人(14.160, 0.05, 0.35%)成為普惠工具。我們將看到一個小機器人在農田里面做智慧管理,從而把人力節約出來。其三,合成生物技術,這將帶來改變食品的生產方式。目前0.5公斤合成牛肉的價格是12美元,未來會達到8美元,很快將比普通的牛肉便宜,這會帶來整個農業生產鏈的變化。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小農戶有可能成為高收入群體,但是一定要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我們面對難題,但不是別無選擇。
人類發現,北方干旱的土地邊上,生產在河流的一些植物會產生大量的種子,產生大量的種子,才能確保這些植物能夠繼續繁衍物種。經過反復實驗,人類逐步掌握了這些植物的特性,于是大概在8000多年前農業誕生了。因為農業的誕生,人類徹底被農作物給馴服了。
為了能夠守住農作物的生長,開始有了農田,為了守住糧食,開始定居。因為定居有了村莊,有了城市,有了國家。除了狩獵采擷之外,人類發現可以通過在土地上勞動,從而獲取更多的能量,這就是我們人類一萬多年來最大生活主題。
全球農業的現狀
第二個矛盾點是人類農業足跡。我們人類是所有生物里面生態足跡最龐大的族群,人類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已經將地球全部的地層改變了。今年亞馬遜熱帶雨林發生了森林大火,很多媒體和公益組織宣傳森林大火,但是其實早在70年前,亞馬遜流域75%的雨林都已經成為我們的耕作地,現在的雨林不過是以前雨林面積的25%而已。這個是生態足跡第一個案例。
巨大的農場,巨大的拖拉機,巨大的噴灌系統,非常強悍的肥料、農藥,同時配以單一作物種植,讓單位的土地產出更多的糧食和能量,這個是工業化農業時代最大的特征。這一模式讓我們過去30年農業生產力暴增,一切的目標就是為了產能和產量。但是單一作物會帶來什么后果?如果你到這一片農田去,你看不到別的生物,甚至聽不到鳥叫的聲音。這就是暢銷書《寂靜的春天》所展現的圖景,某種程度上,正是這本書的流行,才有了環保事業,才有了當代對可持續發展的重視。
全球農業的兩大農業問題
隨著技術的發展,我們看到更多的問題,全球農業都面臨著大農場與小農戶的矛盾。不過這類大農場提升了農業的生產效率,因為土地本身是農業的自然資本,資本聚集和能源聚集以后發揮更大的價值,這類大農業本質上和工業化沒有差別,是資源的一種分配方法。
當然每個國家都有金融家和政客提出金融賦能小農,維持小農競爭力。但是實踐的結果就是小農變大農,最后沒有小農戶了。其實小農戶的生產有品類優勢和生態優勢,一個村里面如果100個小農戶最多可以種出100種不同的水果。對于一個消費社會而言,小農戶的農產品多樣化,其實也是一種獨特的比較優勢。
我們國家是大國小農,小農戶數量占農業經營主體98%,小農戶從業人員占農業從業人員90%。
雖然我們也有北大荒,八一農墾,而且在改革開放過程中,我們通過資源配置使得農業產能得到提升,但是小農戶的對農業產能的貢獻還是超過50%。
第二個矛盾點是生產效率與分配方式的矛盾。過去30年大量的農藥、肥料、化學讓農業生產效率空前提高。從生產效率看,全球生產的糧食是完全足夠養活全世界所有人。但是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數據,每天地球上還有8億人是餓著肚子睡覺的。農業生產已經足夠有效率但是沒有很好的分配方式,這就是農業生產關系、土地和商業的關系,這就不是農業生產本身的問題了。
當前全球大概有40億的人在農業生產,有76億農產品消費者。但是兩者之間只有1萬多家農產品中間貿易企業。兩頭幾十億與中間的1萬多家對比起來,就可以發現這其實一個漏斗。兩頭很大,中間很小很細。大量的利潤,大量的信息,都掌握在中間商手里,這就是我們全球面臨的糧食最最重要的原因。
所以我們需要解決的不是生產難題的問題,而是怎么用我們的新工具,新的商業行為和新模式挑戰固有的人類所面臨的糧食的大問題。
中國農業的智慧升級之路
但是這五年來,中國已經變化了,農產品的變化非常普遍。現在超市可以發現,一公斤大米可以從一兩元標價到幾十元,浮動變化非常大,這其實就是消費升級帶來的消費分化。中國有大量或者是已經成為中產的家庭,他們對于食品安全需求非常強烈,他們愿意買更好的農產品。這種供應鏈規模巨大,帶來了全球性的變化。新西蘭或者是澳大利亞的車厘子,剛上市可以賣到200元一斤,這在產地是不可想像的。
同時我們還必須面對的是日益加快中國的農村老齡化,這個速度已經要趕上日本了。中國農村里面55歲以上的人口已經超過了33%,這個比例達到50%,就將是一個老齡化的社會。農村老齡化帶來的直接問題就是很難推動農業機械化。老年人天生對于新技術接受能力不強,資本意識、經營能力遠遠弱于年輕人。
那么有沒有別的路徑改善我們的農業效率呢?我們曾經對中國農戶經營活動做了專門的分析,比如新疆的棉農,在棉花生產過程當中80%的時間投入在棉花管理。特別是棉花生長季,80%的時間農民都在地里管棉花,這其實是小農戶經營普遍的情況。只要農業管理效率不能提高,勞動力就不能充分的釋放出來,管理環節90%靠人,生產過程80%是靠管理。所以農業需要從植保入手,而不是簡單的機械化,我們需要的智慧化農業,也就是一個整體的效率改善方案。
可以說,過去六年來,中國農業最重要的趨勢就是在不斷智慧化,中國無人機行業的快速發展就是智慧農業的一個結果。當前,在中國每一周都有一場智慧農業的高峰論壇,也是全球之最。這首先就是小農經濟結構決定的,小農戶對于快速、簡單、智能化的需求遠遠高于農場,專業大農場的生產效能已經很高,其實對于科技的訴求非常低。對于大農場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賬目問題,要么有銀行貸款沒有還,要么農場內基礎設施還要維護,所以他們對新增無人機的需求很小。
但是小農戶不同,他們每天都可以進行生產決策,他們自給自足,沒有那么重的負擔,只要是科技能夠提高一分生產效率,他們就愿意接受。
第二個因素是城市化,中國在進行全球最大規模的城市化,帶動了中國農村里面智慧農業工具快速發展。如果小農業智慧化更深入,我們明天餐桌上的食物會更豐富多樣。第三個是居民消費升級。第四是企業創新。
第五是政府支持。消滅貧困人口和貧困地區成為社會的主旋律,農業智慧化幸運參與國家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各種優惠措施都集中到小農戶,這也是全球獨有。所以五大因素共同推動下,讓中國有了智慧農業的快速發展。
所以,我們面臨前所未有的難題,但是同樣中國也開拓了一條全球獨有的新農業發展之路。從技術角度看,影響未來農業有三個技術變量。人工智能,這讓精準農業成為可能。其二,5G技術,這會讓農業機器人(14.160, 0.05, 0.35%)成為普惠工具。我們將看到一個小機器人在農田里面做智慧管理,從而把人力節約出來。其三,合成生物技術,這將帶來改變食品的生產方式。目前0.5公斤合成牛肉的價格是12美元,未來會達到8美元,很快將比普通的牛肉便宜,這會帶來整個農業生產鏈的變化。
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小農戶有可能成為高收入群體,但是一定要改變現有的生產方式,我們面對難題,但不是別無選擇。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xiaofangjjdc.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