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先發展 現代農業全國領先
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興則百業旺,農民富則國強盛,農村穩則社會安。
2014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視察時對農業發展格外關心,視察的5個點有3個涉及“三農”工作,重要講話中提出的“五個邁上新臺階”,第二個就是“推動現代農業建設邁上新臺階”。
5年來,南京市委、市政府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始終牢記總書記的諄諄囑托,深入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要求,圍繞“四化同步”和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努力在城鄉融合發展上實現新突破,在農村集體經濟建設上開辟新途徑,在促進農民增收上挖掘新潛力,在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上邁上新臺階,蹚出了一條具有南京特色的農業農村發展新路子。
背靠主城,都市農業向科技要效益
初冬季節,南京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以下簡稱“南京農高區”)智能植物工廠內卻是一派暖意融融,無土栽培的生菜、菠菜、小白菜蒼翠欲滴,生機盎然。
“這是人工構建的植物智能生長系統。”畢業于南京農業大學設施農業專業的許桂俊,現在是植物工廠的技術主管。他介紹,植物工廠通過精密高能電子系統與物聯網系統,可以智能自主控制室內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營養液輸送、光照時間等,營造最利于蔬菜生長的環境。
有了高科技“加持”,這間植物工廠效益可觀:日產新鮮蔬菜500斤,一年純收益接近百萬元。南京農高區能夠順利升建“國家級”,和高科技賦能傳統農業密切相關——去年11月27日,國務院批復首批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同意將南京白馬國家農業科技園區建設為“南京農高區”,帶動中國農業走向創新驅動發展道路,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路。
“南京農高區”的崛起和壯大,是南京發展都市現代農業的重要見證和直接成果。地處長江下游丘陵地區的南京,擁有“六山一水三分田”,全市耕地面積353萬畝,一產從業人員21萬人。耕地面積小、從業人員少等特點,倒逼南京通過科技改造傳統農業。
5年來,市委、市政府始終將發展都市現代農業擺在重要位置,積極探索在中心城市發展都市型現代農業的新路徑,通過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加大設施農業物聯網應用技術、特色蔬菜優質高效栽培技術、優良食味水稻綠色安全生產技術等40多個農業高效特色產業的技術推廣應用。
在豐富科教資源的帶動下,我市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如今已達70.2%,居全省第一;全市高標準農田占比超過76%,農業機械化水平超過89%,均位居全省前列。
目前,我市通過大力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步構建起以優質稻米、綠色蔬菜、精品園藝、經濟林果、健康畜禽和特色水產為代表的六大產業,打造了高淳螃蟹、溧水“五莓”、江寧花卉園藝、浦口苗木、六合蔬果、“兩河兩湖”流域稻米等優質特色農產品基地,全市綠色優質農產品比重達75%,位居全省第一。
科技含量穩步提升,有力推動南京都市現代農業再上新臺階:2017年,南京被評為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基本現代化建設水平躍居全省第一,都市現代農業綜合指數位居全國第三,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名列第一。
一村一品,美麗鄉村建設百花齊放
群山環抱、竹林簇擁,陽光照射下的江寧龍山水庫一片波光粼粼,沿街而立的民宿質樸自然,一旁的牧馬場上,幾匹伊犁馬正在悠閑吃草……驅車沿銀杏湖大道進入江寧美麗鄉村西部環線,沿龍坊路分布的龍鄉雙范處處透露出詩意之美。
龍鄉雙范位于江寧美麗鄉村西部片區啟動區的核心區,包括橫溪街道西陽社區上范、興范兩個村莊,是江寧旅游產業集團在2017年打造的一個集生態休閑旅游、特色文化體驗、中醫健康養生等為一體的民宿集群。
“建設龍鄉雙范過程中,我們堅持‘一村一品’,全力保留當地自然風貌,村民房屋翻新改造時大量使用鄉村常見的竹編掛件、青磚外墻,營造出濃濃的田園休閑氛圍。”江寧美麗鄉村集團黨支部副書記倪娜說,龍鄉雙范目前擁有10多幢特色民宿,年接待游客近50萬人次。
眼看家門口的這方土地從偏僻小鄉村變身熱鬧“大景區”,上范村村民孫祥興直呼“想不到”。“建設美麗鄉村后,村里披棚拆了,污水不亂排了,環境越來越好,村民收入也節節高。”孫祥興說,他將自家房屋出租給別人經營農家樂,一年光租金就有4萬元。
龍鄉雙范是我市打造的美麗鄉村之一,通過提升鄉村顏值、植入特色產業,昔日凋敝、空心化日益嚴重的鄉村開始煥發活力。
2013年,我市啟動美麗鄉村建設,在先行試點成功基礎上,開始全域化推進、標準化建設、特色化經營。截至目前,全市累計建成市級以上美麗鄉村示范村860多個,“美麗宜居鄉村建設達標率”達100%。江寧“金花”、浦口“珍珠”、六合“茉莉”、棲霞“水韻”系列鄉村,以及溧水“新十景”和高淳“國際慢城”,都已成為南京美麗鄉村的精美名片。
美麗鄉村建設在改善廣大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大幅提升鄉村形象的同時,還帶動一批名特優農產品的發展壯大,成為彰顯農業競爭力的重要品牌。通過農業“接二連三”和農產品加工業前延后伸,引領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農業生產與休閑旅游結合、鄉村生態與商業價值的統一,17個村莊入選江蘇省特色田園鄉村試點村,1個國家級、5個市級田園綜合體建設全面展開,推動南京鄉村重現勃勃生機。
多措并舉,農民人均收入“九連增”
5年前,李偉軍還在機關單位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5年后,這位南京大學工商管理系的畢業生在家鄉農村成功創業,年收入超百萬。
李偉軍經營的桃人喜家庭農場位于江北新區盤城街道新華社區,過去兩個月,他種植的100畝新品種冬桃采收了20萬斤,銷售一空。“冬桃是從瑞士引進的新品種,名叫寒露脆密。”李偉軍介紹,冬桃的反季節銷售形成了差異化競爭,再加上個頭大、甜度高,售價也高。如今,品質最高的臻品寒露脆密能賣到20元一個,畝產效益達到2萬元。
作為當地人,李偉軍從一個農村娃“鯉魚跳龍門”成為大學生殊為不易,他之所以能下定決心辭職創業,就是希望帶領父老鄉親共同致富。如今,李偉軍以每年1200元/畝的費用從老鄉們手上流轉土地,給周邊50多戶農戶提供就業崗位,每年發放的工資總額超過50萬元。
65歲的張之濤和妻子都在農場打工,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家里4畝地能拿到4800元的流轉費,夫妻倆打工收入有3.5萬元。“年收入超過4萬元,還不用跑遠,可以在家門口就業,我們老兩口很滿足。”張之濤說。
在南京的廣袤農村,越來越多像李偉軍這樣的能人返鄉創業,成為帶動農民增收的新引擎。
近年來,我市先后出臺一系列扶持政策,吸引專家學者、大學生、退伍軍人等到農村創業就業。這些“新農民”扎根農村,創辦了一大批充滿活力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統計顯示,目前,全市累計培育市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280家,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181家,進入省級合作社名錄666家,市級產業化聯合體17家,這些經營主體通過“保護價收購”“土地入股分紅”“交易額返還+二次返利”等多種形式,有力帶動農民持續增收。
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我市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連續突破2萬元和2.5萬元大關,2018年達到25263元,同比增長9.2%,增速連續9年高于城鎮居民,較2014年增長43%。去年前三季度,我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096元,同比增長9.4%。
改革賦能,687個村社區迸發新活力
走在高淳區東壩鎮和睦澗村,游客可以看到這里家家都有小菜園,幾畦青菜綠油油,想吃隨時摘,綠色又新鮮。“環境整潔,生活方便,這樣的鄉村住著舒心!”村黨總支書記魏統田說。
對于村里這些年的變化,71歲的居民陳開河很有發言權:“和以前相比,路變寬了,小轎車直接開到家門口;村里美了,池塘淤泥清得干干凈凈。”
和睦澗村能夠大手筆出資鋪路清淤,得益于5年前的一次改革試點。
魏統田介紹,2014年,和睦澗村成為全市第一家開展綜合社試點的村莊,村集體和村民都以土地作價入股,同時共同出資,發展有機稻米特色產業,收益由村集體和全體社員共享。
綜合社運作5年來,成員由18戶增加至455戶,出資額由5.1萬元增加至550萬元,種植面積由300畝擴充至3232畝,年經營收入由80多萬元增加至800多萬元。2018年,農戶分紅141.84萬元,戶均3124元。村民收入多了,村集體占股的分紅也多,修橋鋪路、環境整治,公廁、健身廣場、停車場等基礎設施更是覆蓋到每個村民小組,和睦澗村也就有了現在的模樣。
綜合社試點,是我市通過改革激發農村發展動能的舉措之一。5年來,我市按照“確權、賦能、搞活”基本思路,著力破解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穩步推進農村各項改革,盤活農村資源要素,全面增強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動力。
一系列改革舉措穩步推進: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47.9萬戶農民獲得新版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在全省率先完成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建成實時動態的農村集體“三資”監管綜合平臺,為全省乃至全國農村集體資產清產核資工作提供了“南京經驗”;截至目前,我市687個村(社區)完成了新一輪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完成率達99.4%,這意味著,全市接近100%的村民變成了股民,共享農業農村改革紅利。
“社區推行股改,相當于幫我們養著一只‘永遠下蛋的雞’,下的蛋歸我,雞也可以傳給子孫后代。”說起復雜的農村集體產權股份制改革,江寧區東山街道泥塘社區居民王永權這樣形象地說。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