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業形勢目前大好,但困難還不少。
種子公司數量有回潮,定位很重要。
科企合作是方向,要學會借力。
修法、修標,標準有提高,要利用好。
近日,第三屆江西省優質稻展示會種業高峰論壇在江西省萍鄉市舉行。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中國工程院院士顏龍安、中國工程院院士胡培松、農業農村部品種創新處處長鄒奎,中國種子協會原副會長李立秋、上海市農業生物基因中心研究員羅利軍、中國農業大學教授孫傳清、華中農業大學教授何予卿、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賀浩華、江西農科院副院長余傳源等院士、專家、學者、領導嘉賓以及種業同仁齊聚一堂,共商種業翻身良策,共謀種業振興大業。種子公司數量有回潮,定位很重要。
科企合作是方向,要學會借力。
修法、修標,標準有提高,要利用好。
中國種子協會原副會長李立秋,在會上為在場的種業人分享了本文開篇的四句話,簡短有力、簡潔明快地總結了中國種業當前所面臨的形勢與挑戰。
中國種子協會原副會長李立秋
一、種業形勢大好,難題依舊存在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種業在改革中快速發展,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升,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同時,我國種業也迎來了大好的形勢和發展機遇。全國農業種質資源普查、新一輪畜禽遺傳改良計劃、新一輪制種大縣獎勵政策、保護種業知識產權專項整治行動陸續啟動;《“十四五”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設規劃》、《種業振興行動方案》相繼發布;種子法再次修訂,種業發展形勢大好。
但我國種業也面臨眾多難題。種質資源精準鑒定和創新不足、品種同質化越來越嚴重、育種技術(BT+IT)嚴重落后、種子企業數量明顯有回潮,但真找到自己的方向做出成效的企業卻很少,這一系列問題都在阻礙我國種業走向現代化進程。
“中國有句古話,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我們的種質資源鑒定利用就處于這樣一個階段,一提到種質資源就是建庫,各個省、企業都開始建庫,但其實資源不是收集保存、不是建設種子庫的問題,而是怎樣規?;?、精準化的鑒定利用。”李立秋說。
中國工程院院士胡培松
中國工程院院士胡培松在會上提到,我國雖然收集保存了很多的資源,但是種質資源育種利用率卻僅為3%-5%,具有重大利用價值的種質和基因仍然缺乏。在生物技術方面,基因編輯技術的創新源不掌握在我們手里,全基因組技術與國外還存在很大差距,合成生物技術一些通路和調控信息還不明確。
二、企業數量出現回潮,為何寒冬依舊?
農業部8號文件出臺10年,大家感覺種業的春天要來了,但是種子企業依舊面臨“倒春寒”,原因在哪?
如果把水稻比喻成京劇,玉米比喻成影視劇,那么現在大部分的種子企業都是在京劇和影視劇的行業里穿梭,但我們還有萍鄉的采茶戲、上海的滬劇、陜西的京腔、河南的豫劇,這些戲曲都是國粹,都很重要。
“種子企業應該明白自身的發展定位。中國現代種業體系如果建成之后相當于一個大廈,骨干企業、龍頭企業就是四梁八柱,區域性、特色企業就是門窗隔壁,離了誰這個樓都用不了。不要都去搞玉米和水稻,只要給自己定好位,行行都能出狀元。”李立秋說。
“種業多是撐死的,不是餓死的,盲目擴張是多數企業通病。” 胡培松說。
三、科企合作是方向,要學會借力
“這幾年審定的品種,種業企業審定數量大于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但實際上有相當一部分的品種是半路買來的,不是自己琢磨出來的。7000多家種子企業中,真正有自主創新能力的還不到5%。”李立秋表示。
品種同質化越來越嚴重,要深入推進科企合作,突破技術、資源等方面的“卡脖子”問題,探索以企業為主體的育種新機制,共享綠色、優質等性狀聚合的重大種質,聯合攻關、共同攜手出“精品”。
胡培松認為,自娛自樂的科研模式必將被拋棄,中國種業亟需一批“有胸懷”、“大格局”企業家、科學家聯手創新攻關,突破機制、體制瓶。
四、保護自己的知識產權,并尊重他人的
據了解,種子法的第四次修改意見正在收集中,但重心主要有兩條:第一向著91文本靠近,第二是適當提高產量標準和種性鑒定的位點,這對廣大自主研發的單位有好處。李立秋建議,廣大種業人要利用這個機會,加強自己的知識產權保護,同時尊重別人的知識產權。
來源:農財網種業寶典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xiaofangjjdc.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