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作物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聯合全國24個科研團隊,基于多點、多年聯網試驗,揭示了氣候變暖對玉米產量損失的定量影響,并提出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該研究建立的模型可為預測氣候變化對未來玉米產量變化可能產生的定量結果以及緩解策略(例如品種選擇等)提供支持,為我國玉米生產“藏糧于技”和提質增效提供理論依據。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資源、保護和再利用(Resources,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上。
據李少昆研究員介紹,全球變暖的步伐越來越快,將對糧食生產帶來負面影響,成為當今世界糧食安全面臨的重大挑戰。玉米是全球也是我國第一大作物,明確氣候變暖對玉米產量損失的定量影響,對于科學應對、保障我國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該研究團隊利用在全國玉米典型生態區42個試驗點的多年田間試驗數據,模擬氣候因素對玉米產量的影響,研究發現,在不同年份和不同氣候生態區,晝夜溫差和累積光合有效輻射是造成產量差異的主要因素。晝夜溫差每降低1℃和累積光合有效輻射每降低100兆焦,玉米籽粒產量分別減少1.0噸/公頃和0.85噸/公頃。玉米生長季平均溫度和最低溫度每升高1℃,玉米籽粒產量分別降低0.83噸/公頃和0.67噸/公頃,即玉米生長季平均溫度每升高1°C,玉米減產5.8%,該結果低于減產8.9%的以往研究報道。該研究同時發現,品種對氣候變暖的反應存在顯著差異。
該研究得到了“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和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資助。(通訊員 衛斐)
原文鏈接:https://authors.elsevier.com/a/1dUHe3HVLKksYf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