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解決好‘三農’問題,根本在于深化改革,走中國特色現代化農業道路。當前,重點要以解決好地怎么種為導向,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解決不利于農業現代化的土地問題,關鍵在于農地“三權”分置改革,關鍵在于在發展農業生產力的同時,發展規模經營和集體經濟,最終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
我國通過大力培育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來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整體來說,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實現了規模經營,解決了“誰來種地”“如何種好地”的問題,但是沒有發展集體經濟和實現共同富裕,未能解決“為誰種地”的問題。那么,我國農業現代化的出路到底在哪?
1990年3月3日,鄧小平在《國際形勢和經濟問題》中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
鄧小平“第二個飛躍”思想給新時代我國農業現代化指明了方向: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實現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而發展集體經濟和實現共同富裕才是農業現代化的出路。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實現共同富裕不僅是經濟問題,而且是關系黨的執政基礎的重大政治問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是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首要前提。社會主義是為了所有人的幸福,因此,深化農村農業現代化的方向是發展集體經濟和實現共同富裕。
現實中,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和農業企業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多是“強者的聯合”,而不是“以強帶弱”或“弱弱聯合”。未來農業現代化既要考慮大量小農戶長期存在的客觀事實,又要考慮適度規模經營;既要考慮農業生產效率的提高,又要考慮農民公平和共同富裕的問題,特別要考慮社會主義前途問題。這些問題只有走社會主義道路的農業現代化才能解決,而且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才能解決。“塘約道路”就是其中一個典型案例。
塘約村是貴州的一個行政村,有11個村民小組,921戶,3393人,耕地面積4881畝。早些年,該村外出人員70%以上是年輕勞動力,30%以上耕地撂荒。村級組織渙散,村集體經濟幾乎空白。2014年,塘約村成立了“塘約村農民種植專業合作社”。全部村民以土地入股聯合經營,實現了村社一體。在村黨總支的引領下,合作社屬于集體所有,村兩委與合作社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到2017年,村民年人均純收入從2014年的3000多元增加到11200元,村集體經濟達312萬元,外出務工人員只有50余人。該村不僅實現了貧困人口全部脫貧,還推動了村容村貌以及社會風氣的質變。
有人擔心“塘約道路”是走人民公社的回頭路。事實上,“塘約道路”與人民公社是有區別的,它將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很好地統一起來。合作社有農業生產隊、建筑隊和運輸隊,其中農業生產隊有四個組,組的領導人稱班長。班長年薪5萬元,完不成預定產值,扣年薪;超產部分30%歸班長,70%歸合作社。歸合作社的部分,年終全社分紅,40%歸農戶,30%歸合作社,20%提留公積金,10%提留村委會用于辦公。所定產值能保障隊支付基本工資。由此可見,“塘約道路”是“第二個飛躍”的實踐探索,它將規模經營和發展集體經濟真正統一起來,通過“以強帶弱”“弱弱聯合”方式實現了全村人的共同富裕。
當前,我國農村地區自然稟賦、區位、經濟社會和文化差異較大,在探索“第二個飛躍”實踐模式時,不能都走“塘約道路”,應探索多種實踐形式。“塘約道路”的經營單位是行政村,相當于人民公社時期的生產大隊,規模非常大(4881畝)。這對村兩委的領導力和現代農業經營管理能力是一大考驗。由此,我們可以建立以村民小組為單位的“合作社”,因為村民小組是分田單位和“熟人社會”,也是有效鄉村治理的基本單位。這有利于“合作社”的管理,使其在發展農業生產力的同時發展村民小組的集體經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作者為福州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xiaofangjjdc.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