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農光互補電站:上面光伏,下面種枸杞。這座光伏電站全部采用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智能組串逆變器與帶傾角平單軸自動跟蹤技術相結合,太陽光伏板可以像向日葵一樣自動逐光,發電量和運維效率均有大幅提升。最新數據顯示,該基地已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4.7萬噸,相當于種植8900多萬棵樹。
從銀川出發,一路向東,跨過黃河,在千溝萬壑的土坡中,成千上萬片太陽能板映入眼簾,像一片藍色的海洋,波光粼粼。走近一看,有農民在春耕勞作,原來光伏板下種有枸杞,現在正是修剪旁枝時節。
這便是寶豐農光一體化產業基地,這里曾是一片荒漠,如今“上有太陽能發電、下有現代農業”,荒漠成了“綠草原”“藍海洋”。
與傳統光伏電站不同的是,這座光伏電站背后有云計算等ICT技術以及無線寬帶系統、無人機巡檢、智能光伏云等智能化運維手段的加持。電站在建設之初,從長遠和綜合效益考慮,采用了最高效的單晶硅組件和最先進的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智能組串逆變器與帶傾角平單軸自動跟蹤技術相結合,較傳統光伏電站,發電量和運維效率均有大幅提升。最新數據顯示,該基地已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4.7萬噸,相當于種植8900多萬棵樹。
荒漠變綠洲變藍海
站在高處,這片太陽能電站一眼望不到邊;走在田間,一排排修剪整齊的枸杞即將發芽。很難想象這片生機勃勃的園區,7年前曾是一片荒漠,“千溝萬壑、植被稀少”是當時的寫照。
“當時沙子大的很,人眼都睜不開”,早期就參與了這片土地荒漠化治理的農民楊柱生說。
從荒漠到綠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2013年,為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號召,寶豐開始對黃河東岸荒漠化土地,進行可持續生態治理和修復,使該區域植被覆蓋率從30%提升到85%,為區域建立永久性的生態保護屏障。
生態修復后, 在這片區域因地制宜種植適生性經濟林、經濟草,并廣泛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發展“智慧農業”,目前種植了萬畝有機枸杞、苜蓿等經濟作物,其中枸杞已通過中國良好農業規范認證,同時獲得了歐盟、日本、北美有機認證。之后,為進一步加快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進程,綜合利用土地資源,在恢復的生態上開始建設太陽能發電項目,這就有了今天所看到的“紅寶石”+“藍海洋”。
寶豐項目工作人員說,太陽能板的鋪設,既擋風又保墑,實現了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同時,通過大力發展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解決了部分社會用電,減少了火力發電用量,實現節能減排,未來,為化工產業提供充足的新能源綠色原料,真正形成了“農光一體”的產業協同綠色發展的新模式,為實現“碳中和”探索出了有效路徑。
接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
楊柱生是2014年從西海固貧困地區搬遷至附近村的移民,與妻子在這片枸杞地務工已經6年多。在西海固一年沒什么收入,如今夫妻兩人一年收入八九萬。對于未來,楊柱生充滿信心,他說:“在這里,不僅有技術員給我們培訓,我們掌握了一門技術,還學習很多現代農業的新知識,大家都說自己是藍領工人。”
像楊柱生這樣的農戶還有很多,從事著與光伏和枸杞有關的各類工作。目前,基地每年用工約8萬人次,每個農戶從中可增加收入4萬多元。
陳思康,在北京上完大學后于2013年回到家鄉,來到這里工作,負責電站的建設與后期運維。與傳統電站運維不同的是,不用每天風吹日曬在光伏板中穿梭檢查。因為有智能光伏解決方案,他坐在辦公室或在戶外手持無線通訊設備,可以隨時隨地掌握每一組串光伏板的發電和運行情況,一旦出故障可以直奔故障區,大大提高了運維效率。
“要建就選最好的方案與設備”
在這樣惡劣的風沙條件下建這么大的光伏電站,要確保長期穩定運行,讓其最大化發揮生態價值、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對技術的要求自然更高。
“要建就選最好的設備”,電站相關負責人告訴說,光伏電站最核心的設備就是太陽能光板和逆變器,經過多輪考察調研和技術對比,果斷選擇了業內高效的單晶硅組件和華為智能組串逆變器,以及整套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據了解,如此大規模的智能化、跟蹤式光伏電站在全球來看也是領先,從運行效果看,不僅實現了高效發電、智能運維的目標,故障率也遠低于固定式電站。
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的優勢是什么?核心在于融合了AI、云、計算等數字信息技術與光伏跨界深度融合,讓電站變得智能,從而帶來三大價值:第一,提升發電量;第二,提高運維效率;第三,在各種惡劣電網環境下確保穩定并網運行。
在現場,看到太陽能光板可以隨著光轉動,向向日葵一樣。“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是基于組串逆變器的精細化管理,通過多路最大功率點跟蹤(MPPT)技術,與平單軸自動跟蹤技術天然完美匹配,讓每一串太陽能組件通過智能算法找到最佳角度,能最大化地確保光板吸收每一縷陽光”,華為智能光伏技術專家嚴劍鋒說,較傳統光伏電站,使用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發電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每隔幾排光伏組件,都能看到一個白色盒子,上面醒目地標有組串方位,低調地印著“華為logo”。這便是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的大腦——智能組串式逆變器,一個逆變器聯接約160塊太陽能光板。逆變器是將光伏太陽能板產生的直流高壓電轉化成交流電的核心電力轉換設備。“傳統電力轉換是一個啞設備,只是一個電力轉換,我們通過數字化、信息化技術,把逆變器從啞設備變成了電站子陣的大腦”,嚴劍鋒進一步解釋,它可以通過傳感器將整個電站運行情況傳到云端,再通過大數據分析和算法,為電站運維作出精準的診斷與指導,從而實現精細化管理,“精細化程度越高,數字化程度越高,越便于實現智能化”?;谥悄芙M串式逆變器這個“大腦”、后臺運維系統和無線移動設備等一整套智能光伏解決方案,坐在辦公室即可看見每一組串光板的發電情況、是否正常、哪里出了故障,實現了智能化運維,極大提高了運維效率。
能發電只是電站產生經濟效益的第一步,還要能并網并傳輸出去。光伏電站往往建在相對偏遠的地方,電網架構相對薄弱,弱電網情況下能不能成功并網,且保持穩定,是考驗光伏逆變器并網能力關鍵的一點,“我們通過算法,不僅使新能源并上網,還要持續提高并網的穩定性,從適應電網走向增強電網,尤其在弱點網情況下保證新能源并上網”,嚴劍鋒告訴記者。2020年9月,華為助力全球最大的2.2 GW單體光伏電站青海省海南州特高壓項目成功并網。
智能光伏落地多場景應用 加速碳中和
2050年實現碳中和,是當今世界最為緊迫的使命。中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作出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指出,“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要控制化石能源總量,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要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這意味著光伏產業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也意味著加快數字化技術助力新能源成為主力能源十分迫切。
面向碳中和的全球趨勢,面向零碳發展的“星辰大海”,華為數字能源產品線總裁周桃園日前表示,華為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與廣大合作伙伴一起聯合創新,讓綠電走進千家萬戶、千行百業,加速碳中和。
據了解,華為智能光伏全球累計發貨超160 GW,廣泛應用于60多個國家,服務于教育、醫療、體育、交通、農牧漁、現代化制造等多個行業,累計生產3000億度綠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8億噸,相當于種植了2億多棵樹。目前,華為智能光伏已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亞洲最大高鐵站雄安站、上海地鐵龍陽路基地等多個重大交通樞紐投入使用,打造了“光伏+交通”的應用場景。還與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了包括內蒙古包頭采煤塌陷區100MW光伏領跑者項目、湖南湘江新區“光伏+污水廠”循環利用模式、山東濱州“光伏+養魚”的漁光互補模式等多個成熟應用場景。
“農光一體化,真真是給這片荒漠披上了綠裝,還給我們帶來了一片海洋”,陳思康抬頭仰望著太陽能板,憨厚地笑了。
從銀川出發,一路向東,跨過黃河,在千溝萬壑的土坡中,成千上萬片太陽能板映入眼簾,像一片藍色的海洋,波光粼粼。走近一看,有農民在春耕勞作,原來光伏板下種有枸杞,現在正是修剪旁枝時節。
這便是寶豐農光一體化產業基地,這里曾是一片荒漠,如今“上有太陽能發電、下有現代農業”,荒漠成了“綠草原”“藍海洋”。
農光一體化產業基地
與傳統光伏電站不同的是,這座光伏電站背后有云計算等ICT技術以及無線寬帶系統、無人機巡檢、智能光伏云等智能化運維手段的加持。電站在建設之初,從長遠和綜合效益考慮,采用了最高效的單晶硅組件和最先進的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智能組串逆變器與帶傾角平單軸自動跟蹤技術相結合,較傳統光伏電站,發電量和運維效率均有大幅提升。最新數據顯示,該基地已累計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04.7萬噸,相當于種植8900多萬棵樹。
荒漠變綠洲變藍海
站在高處,這片太陽能電站一眼望不到邊;走在田間,一排排修剪整齊的枸杞即將發芽。很難想象這片生機勃勃的園區,7年前曾是一片荒漠,“千溝萬壑、植被稀少”是當時的寫照。
“當時沙子大的很,人眼都睜不開”,早期就參與了這片土地荒漠化治理的農民楊柱生說。
從荒漠到綠洲,是一個漸進的過程。2013年,為響應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號召,寶豐開始對黃河東岸荒漠化土地,進行可持續生態治理和修復,使該區域植被覆蓋率從30%提升到85%,為區域建立永久性的生態保護屏障。
生態修復后, 在這片區域因地制宜種植適生性經濟林、經濟草,并廣泛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發展“智慧農業”,目前種植了萬畝有機枸杞、苜蓿等經濟作物,其中枸杞已通過中國良好農業規范認證,同時獲得了歐盟、日本、北美有機認證。之后,為進一步加快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進程,綜合利用土地資源,在恢復的生態上開始建設太陽能發電項目,這就有了今天所看到的“紅寶石”+“藍海洋”。
寶豐項目工作人員說,太陽能板的鋪設,既擋風又保墑,實現了環境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多贏”。同時,通過大力發展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解決了部分社會用電,減少了火力發電用量,實現節能減排,未來,為化工產業提供充足的新能源綠色原料,真正形成了“農光一體”的產業協同綠色發展的新模式,為實現“碳中和”探索出了有效路徑。
接續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
正在采摘枸杞的農戶
楊柱生是2014年從西海固貧困地區搬遷至附近村的移民,與妻子在這片枸杞地務工已經6年多。在西海固一年沒什么收入,如今夫妻兩人一年收入八九萬。對于未來,楊柱生充滿信心,他說:“在這里,不僅有技術員給我們培訓,我們掌握了一門技術,還學習很多現代農業的新知識,大家都說自己是藍領工人。”
像楊柱生這樣的農戶還有很多,從事著與光伏和枸杞有關的各類工作。目前,基地每年用工約8萬人次,每個農戶從中可增加收入4萬多元。
陳思康,在北京上完大學后于2013年回到家鄉,來到這里工作,負責電站的建設與后期運維。與傳統電站運維不同的是,不用每天風吹日曬在光伏板中穿梭檢查。因為有智能光伏解決方案,他坐在辦公室或在戶外手持無線通訊設備,可以隨時隨地掌握每一組串光伏板的發電和運行情況,一旦出故障可以直奔故障區,大大提高了運維效率。
“要建就選最好的方案與設備”
在這樣惡劣的風沙條件下建這么大的光伏電站,要確保長期穩定運行,讓其最大化發揮生態價值、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對技術的要求自然更高。
“要建就選最好的設備”,電站相關負責人告訴說,光伏電站最核心的設備就是太陽能光板和逆變器,經過多輪考察調研和技術對比,果斷選擇了業內高效的單晶硅組件和華為智能組串逆變器,以及整套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據了解,如此大規模的智能化、跟蹤式光伏電站在全球來看也是領先,從運行效果看,不僅實現了高效發電、智能運維的目標,故障率也遠低于固定式電站。
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的優勢是什么?核心在于融合了AI、云、計算等數字信息技術與光伏跨界深度融合,讓電站變得智能,從而帶來三大價值:第一,提升發電量;第二,提高運維效率;第三,在各種惡劣電網環境下確保穩定并網運行。
在現場,看到太陽能光板可以隨著光轉動,向向日葵一樣。“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是基于組串逆變器的精細化管理,通過多路最大功率點跟蹤(MPPT)技術,與平單軸自動跟蹤技術天然完美匹配,讓每一串太陽能組件通過智能算法找到最佳角度,能最大化地確保光板吸收每一縷陽光”,華為智能光伏技術專家嚴劍鋒說,較傳統光伏電站,使用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發電量有了大幅度提高。
華為智能逆變器
每隔幾排光伏組件,都能看到一個白色盒子,上面醒目地標有組串方位,低調地印著“華為logo”。這便是華為智能光伏解決方案的大腦——智能組串式逆變器,一個逆變器聯接約160塊太陽能光板。逆變器是將光伏太陽能板產生的直流高壓電轉化成交流電的核心電力轉換設備。“傳統電力轉換是一個啞設備,只是一個電力轉換,我們通過數字化、信息化技術,把逆變器從啞設備變成了電站子陣的大腦”,嚴劍鋒進一步解釋,它可以通過傳感器將整個電站運行情況傳到云端,再通過大數據分析和算法,為電站運維作出精準的診斷與指導,從而實現精細化管理,“精細化程度越高,數字化程度越高,越便于實現智能化”?;谥悄芙M串式逆變器這個“大腦”、后臺運維系統和無線移動設備等一整套智能光伏解決方案,坐在辦公室即可看見每一組串光板的發電情況、是否正常、哪里出了故障,實現了智能化運維,極大提高了運維效率。
能發電只是電站產生經濟效益的第一步,還要能并網并傳輸出去。光伏電站往往建在相對偏遠的地方,電網架構相對薄弱,弱電網情況下能不能成功并網,且保持穩定,是考驗光伏逆變器并網能力關鍵的一點,“我們通過算法,不僅使新能源并上網,還要持續提高并網的穩定性,從適應電網走向增強電網,尤其在弱點網情況下保證新能源并上網”,嚴劍鋒告訴記者。2020年9月,華為助力全球最大的2.2 GW單體光伏電站青海省海南州特高壓項目成功并網。
智能光伏落地多場景應用 加速碳中和
2050年實現碳中和,是當今世界最為緊迫的使命。中國政府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作出承諾,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指出,“十四五”是碳達峰的關鍵期、窗口期,要控制化石能源總量,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要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實現重大突破。這意味著光伏產業迎來了歷史性的發展機遇,也意味著加快數字化技術助力新能源成為主力能源十分迫切。
面向碳中和的全球趨勢,面向零碳發展的“星辰大海”,華為數字能源產品線總裁周桃園日前表示,華為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與廣大合作伙伴一起聯合創新,讓綠電走進千家萬戶、千行百業,加速碳中和。
據了解,華為智能光伏全球累計發貨超160 GW,廣泛應用于60多個國家,服務于教育、醫療、體育、交通、農牧漁、現代化制造等多個行業,累計生產3000億度綠電,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48億噸,相當于種植了2億多棵樹。目前,華為智能光伏已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亞洲最大高鐵站雄安站、上海地鐵龍陽路基地等多個重大交通樞紐投入使用,打造了“光伏+交通”的應用場景。還與合作伙伴共同打造了包括內蒙古包頭采煤塌陷區100MW光伏領跑者項目、湖南湘江新區“光伏+污水廠”循環利用模式、山東濱州“光伏+養魚”的漁光互補模式等多個成熟應用場景。
“農光一體化,真真是給這片荒漠披上了綠裝,還給我們帶來了一片海洋”,陳思康抬頭仰望著太陽能板,憨厚地笑了。
農先鋒網聲明:凡資訊來源注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并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站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文章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立即與網站(www.xiaofangjjdc.cn)聯系,本網站將迅速給您回應并做處理。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
聯系郵箱:3267146135@qq.com